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臨沭:水肥一體化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臨沭:水肥一體化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來源: 轉載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6-09-01 閱讀次
臨沭縣農泰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店頭鎮的招商引資項目,該園區自建了5套大型指針式水肥一體噴灌設備,通過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肥料利用率提高30%至50%,水分利用率提高40%至60%,可實現年增效1820萬元至2380萬元,創造了水肥一體化規模種植大田作物的典范。
近年來,臨沭縣把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放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先位置來抓,圍繞“設施投入高、建設標準高、產品檔次高、經濟效益高、示范效果好”的目標開展工作,引導農民發展精準農業,制定合理的節水施肥方案,水肥一體化示范區初具規模。
實施“三動”舉措,加快水肥一體化發展。靠實施規模經營推動。該縣自2014年以來大規模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現已建成史丹利現代農業示范園、桃園農業示范園、陸合家庭農場等10多個水肥一體化園區,應用面積達1.4萬畝,占全縣規模化種植面積的17.5%。科技創新驅動。緊緊圍繞壯大肥料產業集群,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復合肥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集散中心,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濟南3個城市,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3個院校為重點的“3+3”產學研合作新格局。目前,全縣肥料產品種類涵蓋緩控釋肥、復合肥等 6大系列800多個品種,擁有11家國家級研發平臺。技術培訓促動。該縣采取“外出培訓一批、就地培養一批、輻射帶動一批”的方式,精心培養一支過硬的水肥一體化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每年定期選拔部分優秀水肥一體化示范戶到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大學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以測土配方施肥、農技推廣、新型農民培訓、基地品牌建設等惠農項目為載體,聘請外地專家來臨沭授課或者通過遠程教育自主學習。目前,該縣已培訓水肥一體化專業技能人才1750人,輻射培養農民技術人員3000人。
探索“四種”模式,促進技術推廣應用。模式之一是龍頭企業自建。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經濟實力雄厚、園區建設起點高、規模相對較大等優勢,引導全縣4家園區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面積達5300畝。模式之二是肥料企業托建。開展“肥料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共建,充分發揮肥料企業的帶動作用,為新型經營主體免費提供技術、設備,并簽訂協議,由經營主體購買使用企業提供的水溶肥。目前,已有20余家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這種共建模式,覆蓋面積達2700畝。模式之三是政府支持共建。突出政府職能,創新實施“村流轉、鎮配套、戶經營”模式,即在村里完成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鎮財政撥付配套資金完成水、電、路、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所有經營主體共享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和品牌規模效益,采用該模式的覆蓋面積達到3500畝。模式之四是農戶自主經營。針對部分經營主體相對分散的實際,注重發揮經營主體的能動性,引導其自主投資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目前,該模式使用面積約2500畝。
推動“三個”轉變,實現多方發展共贏。轉變之一農戶生產實現了“兩節兩省兩提高”。通過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取得了節水節肥、省工省力、產量和收益雙提高的實在效果。節水節肥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進一步轉變了群眾的生產觀念,以智能化、機械化、精細化為特征的農業經營理念正在形成。轉變之二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堅持肥料產業新型化發展方向,成功創建全國復混(合)肥知名品牌示范區,打造了史丹利、沃夫特、金大地、金沂蒙等國家級、省級名牌名優產品和馳名商標,“臨沭制造”“臨沭創造”化肥產品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品牌。轉變之三是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通過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一步降低了農業施肥對土壤、水體面源污染的風險,有效改善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耕地質量,在保障農產品安全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近年來,臨沭縣把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放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先位置來抓,圍繞“設施投入高、建設標準高、產品檔次高、經濟效益高、示范效果好”的目標開展工作,引導農民發展精準農業,制定合理的節水施肥方案,水肥一體化示范區初具規模。
實施“三動”舉措,加快水肥一體化發展。靠實施規模經營推動。該縣自2014年以來大規模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現已建成史丹利現代農業示范園、桃園農業示范園、陸合家庭農場等10多個水肥一體化園區,應用面積達1.4萬畝,占全縣規模化種植面積的17.5%。科技創新驅動。緊緊圍繞壯大肥料產業集群,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復合肥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集散中心,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濟南3個城市,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3個院校為重點的“3+3”產學研合作新格局。目前,全縣肥料產品種類涵蓋緩控釋肥、復合肥等 6大系列800多個品種,擁有11家國家級研發平臺。技術培訓促動。該縣采取“外出培訓一批、就地培養一批、輻射帶動一批”的方式,精心培養一支過硬的水肥一體化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每年定期選拔部分優秀水肥一體化示范戶到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大學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以測土配方施肥、農技推廣、新型農民培訓、基地品牌建設等惠農項目為載體,聘請外地專家來臨沭授課或者通過遠程教育自主學習。目前,該縣已培訓水肥一體化專業技能人才1750人,輻射培養農民技術人員3000人。
探索“四種”模式,促進技術推廣應用。模式之一是龍頭企業自建。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經濟實力雄厚、園區建設起點高、規模相對較大等優勢,引導全縣4家園區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面積達5300畝。模式之二是肥料企業托建。開展“肥料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共建,充分發揮肥料企業的帶動作用,為新型經營主體免費提供技術、設備,并簽訂協議,由經營主體購買使用企業提供的水溶肥。目前,已有20余家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這種共建模式,覆蓋面積達2700畝。模式之三是政府支持共建。突出政府職能,創新實施“村流轉、鎮配套、戶經營”模式,即在村里完成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鎮財政撥付配套資金完成水、電、路、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所有經營主體共享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和品牌規模效益,采用該模式的覆蓋面積達到3500畝。模式之四是農戶自主經營。針對部分經營主體相對分散的實際,注重發揮經營主體的能動性,引導其自主投資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目前,該模式使用面積約2500畝。
推動“三個”轉變,實現多方發展共贏。轉變之一農戶生產實現了“兩節兩省兩提高”。通過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取得了節水節肥、省工省力、產量和收益雙提高的實在效果。節水節肥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進一步轉變了群眾的生產觀念,以智能化、機械化、精細化為特征的農業經營理念正在形成。轉變之二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堅持肥料產業新型化發展方向,成功創建全國復混(合)肥知名品牌示范區,打造了史丹利、沃夫特、金大地、金沂蒙等國家級、省級名牌名優產品和馳名商標,“臨沭制造”“臨沭創造”化肥產品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品牌。轉變之三是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通過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一步降低了農業施肥對土壤、水體面源污染的風險,有效改善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耕地質量,在保障農產品安全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