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養地糧豐果優
來源: 轉載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7-02-04 閱讀次
10年的老果園不但土地沒有板結,反而十分暄軟;蘋果個個色澤艷麗、果形端正,每斤售價在6元以上,比其他蘋果高出1元。“這都得益于2007年以來北京市有機肥補貼政策。”北京營坊昆利果品專業合作社社長田昆利道出了緣由,“每噸600元的有機肥,農民自己只需要支付120元,每畝肥料成本比使用化肥還少了近100元。”
至今,北京市有機肥補貼政策實施了10年,像昆利果品專業合作社這樣的用戶就受益了10年,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農業自身廢棄資源被充分利用了10年,肥料生產企業也快速發展了10年……儼然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以生產方式的轉變助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一項政策,調動兩方積極性
“使用有機肥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作物品質,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帶動農戶和生產企業使用和推廣商品有機肥的積極性,讓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資源環境從根本上得到保障。”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長趙永志開門見山,道出了有機肥補貼政策的初衷,“目前看來,這也正符合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把好的思路變成了一個個切實可行的項目。在市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2007-2009年,實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每年安排2000萬元資金,每噸有機肥補貼250元,共補貼24萬噸,推廣面積57萬畝,帶動了73.5萬方畜禽糞便、蘑菇渣和玉米秸稈等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利用;2009-2015年,實施“北運河流域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示范應用項目”和“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與綜合開發規劃項目”,補貼有機肥226多萬噸,每噸補貼480元,累計補貼資金10.87億元,累計補貼面積452.75萬畝;2016年,實施“北京市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示范應用項目”與“北京市生態標準園創建項目”,補貼有機肥2.7萬噸,每噸補貼480元,累計補貼資金1296萬元,累計補貼面積5.4萬畝。
不難看出,2009年是個“分水嶺”,補貼從每噸250元漲到了480元。“這就是該補貼政策‘高明’所在。”趙永志說,“這是隨著市場變化進行充分調研的結果,給供肥企業留些利潤空間,否則不是質量難保,就是政策難以為繼。”
四聯單據,管控產銷各環節
在順義區楊鎮小店村,根據項目區縣土肥技術部門提供的肥料需求信息,北京綠洲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仇長軍率領肥料車隊,把300噸有機肥卸到用戶的地頭。剛好遇到土肥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現場取樣檢測,仇長軍下了車拍著胸脯說:“我是簽過承諾書的,供肥和服務質量絕對沒問題。”
經用戶核實肥料數量和質量后,雙方共同填寫了《肥料配送單》并簽字留存。仇長軍收到用戶支付的3.6萬元(支付貨款金額=[肥料市場價格(600元/噸)-補貼金額(480元/噸)]×配送數量)貨款后,再將《肥料配送單》的第二、三聯送到市土肥站和區縣土肥技術部門審核備案,并報銷補貼資金14.4萬元(補貼資金=補貼金額(480元/噸)×配送數量)。
在仇長軍出示的這份肥料配送“四聯單”上記者看到,企業名稱、肥料用戶、肥料種類、支付價格……都一目了然。“以便日后土肥管理部門對肥料生產、配送、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追溯、監管。”仇長軍說。
“好的政策就是通過好的工作機制來運行的。”趙永志進一步介紹,自2007年,北京綠洲之星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連續多年成為項目有機肥供應定點企業,生產規模已經從最初的每年2萬噸發展到了現在的每年8萬噸,生產的有機肥質量水平也大幅提升。仇長軍認為,這些成績都是因“壓力”而來的。“我們成立了自檢小組,對生產各環節進行管控,檢測不合格的產品絕對不出廠。同時,及時按照用戶要求提供肥料并運輸到位。”作為項目供肥企業,仇長軍心里的這根弦時刻緊繃著。
十年堅持,土質肥力雙提升
數據顯示,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培肥政策引導,北京耕地化肥用量由2007年的約50千克/畝,減少到2015年的33.3千克/畝;土壤有機質從2008年的15.6克/千克,提高到2015年的18.5克/千克;土壤肥力綜合指數由2008年的58.5,提高到2015年的64.4。
“比如通州區一片原本寸草不生的沙荒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與有機肥相結合,如今種出來的櫻桃一個就要賣6元;再比如延慶區,通過對葡萄主要種植區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相結合,賣到5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為了使抽象的數字具象化,趙永志列舉了大量市土肥工作站通過對土壤綜合分析測試,對種植區域量身定制有機肥,從而改良土壤,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打好基礎的實例。
“有機肥好,有機肥補貼政策更好。”趙永志說這是他每次下鄉調研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更讓他欣慰的是,通過10年的努力,京郊的耕地質量顯著提升,農產品真正實現了優質優價。
至今,北京市有機肥補貼政策實施了10年,像昆利果品專業合作社這樣的用戶就受益了10年,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農業自身廢棄資源被充分利用了10年,肥料生產企業也快速發展了10年……儼然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以生產方式的轉變助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一項政策,調動兩方積極性
“使用有機肥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作物品質,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帶動農戶和生產企業使用和推廣商品有機肥的積極性,讓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資源環境從根本上得到保障。”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長趙永志開門見山,道出了有機肥補貼政策的初衷,“目前看來,這也正符合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把好的思路變成了一個個切實可行的項目。在市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2007-2009年,實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每年安排2000萬元資金,每噸有機肥補貼250元,共補貼24萬噸,推廣面積57萬畝,帶動了73.5萬方畜禽糞便、蘑菇渣和玉米秸稈等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利用;2009-2015年,實施“北運河流域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示范應用項目”和“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與綜合開發規劃項目”,補貼有機肥226多萬噸,每噸補貼480元,累計補貼資金10.87億元,累計補貼面積452.75萬畝;2016年,實施“北京市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示范應用項目”與“北京市生態標準園創建項目”,補貼有機肥2.7萬噸,每噸補貼480元,累計補貼資金1296萬元,累計補貼面積5.4萬畝。
不難看出,2009年是個“分水嶺”,補貼從每噸250元漲到了480元。“這就是該補貼政策‘高明’所在。”趙永志說,“這是隨著市場變化進行充分調研的結果,給供肥企業留些利潤空間,否則不是質量難保,就是政策難以為繼。”
四聯單據,管控產銷各環節
在順義區楊鎮小店村,根據項目區縣土肥技術部門提供的肥料需求信息,北京綠洲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仇長軍率領肥料車隊,把300噸有機肥卸到用戶的地頭。剛好遇到土肥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現場取樣檢測,仇長軍下了車拍著胸脯說:“我是簽過承諾書的,供肥和服務質量絕對沒問題。”
經用戶核實肥料數量和質量后,雙方共同填寫了《肥料配送單》并簽字留存。仇長軍收到用戶支付的3.6萬元(支付貨款金額=[肥料市場價格(600元/噸)-補貼金額(480元/噸)]×配送數量)貨款后,再將《肥料配送單》的第二、三聯送到市土肥站和區縣土肥技術部門審核備案,并報銷補貼資金14.4萬元(補貼資金=補貼金額(480元/噸)×配送數量)。
在仇長軍出示的這份肥料配送“四聯單”上記者看到,企業名稱、肥料用戶、肥料種類、支付價格……都一目了然。“以便日后土肥管理部門對肥料生產、配送、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追溯、監管。”仇長軍說。
“好的政策就是通過好的工作機制來運行的。”趙永志進一步介紹,自2007年,北京綠洲之星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連續多年成為項目有機肥供應定點企業,生產規模已經從最初的每年2萬噸發展到了現在的每年8萬噸,生產的有機肥質量水平也大幅提升。仇長軍認為,這些成績都是因“壓力”而來的。“我們成立了自檢小組,對生產各環節進行管控,檢測不合格的產品絕對不出廠。同時,及時按照用戶要求提供肥料并運輸到位。”作為項目供肥企業,仇長軍心里的這根弦時刻緊繃著。
十年堅持,土質肥力雙提升
數據顯示,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培肥政策引導,北京耕地化肥用量由2007年的約50千克/畝,減少到2015年的33.3千克/畝;土壤有機質從2008年的15.6克/千克,提高到2015年的18.5克/千克;土壤肥力綜合指數由2008年的58.5,提高到2015年的64.4。
“比如通州區一片原本寸草不生的沙荒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與有機肥相結合,如今種出來的櫻桃一個就要賣6元;再比如延慶區,通過對葡萄主要種植區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相結合,賣到5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為了使抽象的數字具象化,趙永志列舉了大量市土肥工作站通過對土壤綜合分析測試,對種植區域量身定制有機肥,從而改良土壤,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打好基礎的實例。
“有機肥好,有機肥補貼政策更好。”趙永志說這是他每次下鄉調研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更讓他欣慰的是,通過10年的努力,京郊的耕地質量顯著提升,農產品真正實現了優質優價。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