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河南林州玉米供給側改革探新路
河南林州玉米供給側改革探新路
來源: 安陽日報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7-04-08 閱讀次
日前,在林州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推進會上,林州市積極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率先作出調減玉米種植20萬畝的匯報引發了參會人員的高度關注,一下減少林州市玉米種植面積近30%,大規模的玉米調減后農民種什么?會不會影響農民增收?面對疑問,林州市交出了一份與眾不同的答卷。
不種玉米種什么 種植結構轉三元
今年春季,有“杏花村”之稱的林州市東崗鎮八角村火爆了微信朋友圈。全村800戶農家,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坡地都種植杏樹,漫山遍野的杏花競相開放,整個村落宛若世外桃源。“植樹節前夕,八角村又組織村民栽植了200畝杏樹,村里的杏花節也迎來大批慕名前來的游客。”采訪中,八角村黨支部書記韓成金說,今年,八角村積極響應林州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號召,除了穩步擴大村里的杏林種植面積,還將發展小米、豆類等林間綠色雜糧作物,并依托東崗鎮騎行賽、杏花節、采摘節等大型活動,不斷提高“杏花村”的知名度,最終推動八角村農業結構調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林州市有16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從今年開始,4個街道辦事處和城郊鄉、石板巖鎮全域范圍內退出玉米種植。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1000米范圍內,通往各景區、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道路兩側1000米范圍內,原來播種玉米的地塊改種雜糧、蔬菜、油葵、中藥材、花卉等作物。
不種玉米種什么?林州市農牧局副局長李長生拿出一本新編的《林州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技術手冊》解釋,玉米調減后,林州市由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推廣油菜—豆類輪作、油葵—豆類輪作、小麥—油葵輪作、紅薯—油葵間作、小麥—花生間作、油葵—花生間作等多種種植模式。春分一過,林州市農業部門指導農民將油菜、油葵等觀賞類經濟作物在旅游景區、黃金大道、省道和國道等旅游沿線分期連片種植,這樣可保證春夏秋三季有花可賞。“雖然農民不種玉米了,但是改種經濟作物和花卉后,同樣能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滿目的梯田花海還有助于打造紅旗渠沿路觀光帶。”李長生這樣說。
主動調結構 政府給補貼
林州市給出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時間表是3年,從今年起3年內,林州市政府每年拿出財政資金3000萬元進行獎補,其中1000萬元用于對鄉鎮的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實行以獎代補,1000萬元用于坡地經濟發展獎補,1000萬元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獎勵。
記者在桂林鎮南屯村看到,地里沒有綠油油的麥苗,而是地膜覆蓋著一大片田地。原來,去年9月,安徽省亳州市的中藥材商在村里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白芷和白術,今年9月就可以收獲。“為啥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的積極性這么高,連外地客商都吸引來了?”面對記者的疑問,桂林鎮黨委書記石瑞峰解釋,發展中藥材種植,除了可享受林州市的獎補政策,還可享受該鎮出臺的獎補政策。新種植中藥材集中連片100畝以上,鎮政府每畝每年獎補200元,其中林藥間作的每畝每年獎補100元。同時,在禁種玉米區域內,農民集中連片改種花生、紅薯、土豆、油葵、蔬菜200畝以上的,鎮政府每畝每年獎補100元。為降低農戶種植板藍根的風險,鎮政府還免費提供種子,并購買農業保險,種植技術由藥材商提供。
像桂林鎮出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獎補辦法一樣,林州市城郊鄉、茶店鎮、采桑鎮等不少鄉鎮都出臺了優惠政策,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對新集中連片種植高效經濟林300畝以上的,采桑鎮政府以獎代補土地流轉費連續獎補3年。凡是種植玉米的農戶,各村與農戶簽訂秸稈利用保證書,在玉米收獲當天對秸稈進行還田或者自行運至養殖場青貯。政府獎補力度大,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積極性自然高。目前,林州市已完成整地面積46萬畝,完成農業結構調整面積9.1萬畝,其中新種中藥材面積3萬畝,經濟林3萬畝,播種油葵面積2.4萬畝;完成紅薯、蔬菜等育苗100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
產業扶貧帶動 風景賣出好“錢景”
產業扶貧是帶動貧困戶增收的有效措施。林州市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還與產業扶貧結合起來,通過優勢產業的規模化經營和“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將更多農民從分散、低效的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帶動起來,讓貧困戶參與農業結構調整項目,以實現快速穩定脫貧。桂林鎮帶動貧困戶入股合作社,除了引導貧困戶種植中藥材,還由鎮里出資,為每個貧困戶發放50棵花椒樹。“如果管理得當,5年后,一棵花椒樹可產500公斤干花椒,為農民帶來穩定收益。”該鎮鎮長申海吉說。
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三元種植結構建立后,農景不但變成了風景,風景還能賣出好價錢。“一個梨賣6元,你信嗎?”采桑鎮北采桑村圣果生態園老板王會明指著冷庫里存放的一箱箱整裝待發的玉露香梨說,這是他從山西省農科院引進的品種。玉露香梨有“中華梨王”之稱,因為皮薄、肉細、核小、含糖量高,售價不菲。去年,從建筑行業轉行投資農業,王會明在北采桑村流轉了400畝地,發展林果業。今年,借著林州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東風,王會明計劃投資1500萬元,再流轉1000畝地,擴大種植規模。
著力構建“品種優良、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多業并舉、協調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格局,這是林州市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發展目標。采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林州在全市率先提出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靠真金白銀的獎補政策和苦干實干的精神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就是把農景變成風景,讓林州市景城一體的優勢更加凸顯。”在林州市三級干部會議上,該市主要領導的講話擲地有聲,也在我們眼前打開了一幅嶄新的“三農”畫卷。
不種玉米種什么 種植結構轉三元
今年春季,有“杏花村”之稱的林州市東崗鎮八角村火爆了微信朋友圈。全村800戶農家,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坡地都種植杏樹,漫山遍野的杏花競相開放,整個村落宛若世外桃源。“植樹節前夕,八角村又組織村民栽植了200畝杏樹,村里的杏花節也迎來大批慕名前來的游客。”采訪中,八角村黨支部書記韓成金說,今年,八角村積極響應林州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號召,除了穩步擴大村里的杏林種植面積,還將發展小米、豆類等林間綠色雜糧作物,并依托東崗鎮騎行賽、杏花節、采摘節等大型活動,不斷提高“杏花村”的知名度,最終推動八角村農業結構調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林州市有16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從今年開始,4個街道辦事處和城郊鄉、石板巖鎮全域范圍內退出玉米種植。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1000米范圍內,通往各景區、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道路兩側1000米范圍內,原來播種玉米的地塊改種雜糧、蔬菜、油葵、中藥材、花卉等作物。
不種玉米種什么?林州市農牧局副局長李長生拿出一本新編的《林州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技術手冊》解釋,玉米調減后,林州市由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推廣油菜—豆類輪作、油葵—豆類輪作、小麥—油葵輪作、紅薯—油葵間作、小麥—花生間作、油葵—花生間作等多種種植模式。春分一過,林州市農業部門指導農民將油菜、油葵等觀賞類經濟作物在旅游景區、黃金大道、省道和國道等旅游沿線分期連片種植,這樣可保證春夏秋三季有花可賞。“雖然農民不種玉米了,但是改種經濟作物和花卉后,同樣能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滿目的梯田花海還有助于打造紅旗渠沿路觀光帶。”李長生這樣說。
主動調結構 政府給補貼
林州市給出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時間表是3年,從今年起3年內,林州市政府每年拿出財政資金3000萬元進行獎補,其中1000萬元用于對鄉鎮的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實行以獎代補,1000萬元用于坡地經濟發展獎補,1000萬元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獎勵。
記者在桂林鎮南屯村看到,地里沒有綠油油的麥苗,而是地膜覆蓋著一大片田地。原來,去年9月,安徽省亳州市的中藥材商在村里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白芷和白術,今年9月就可以收獲。“為啥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的積極性這么高,連外地客商都吸引來了?”面對記者的疑問,桂林鎮黨委書記石瑞峰解釋,發展中藥材種植,除了可享受林州市的獎補政策,還可享受該鎮出臺的獎補政策。新種植中藥材集中連片100畝以上,鎮政府每畝每年獎補200元,其中林藥間作的每畝每年獎補100元。同時,在禁種玉米區域內,農民集中連片改種花生、紅薯、土豆、油葵、蔬菜200畝以上的,鎮政府每畝每年獎補100元。為降低農戶種植板藍根的風險,鎮政府還免費提供種子,并購買農業保險,種植技術由藥材商提供。
像桂林鎮出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獎補辦法一樣,林州市城郊鄉、茶店鎮、采桑鎮等不少鄉鎮都出臺了優惠政策,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對新集中連片種植高效經濟林300畝以上的,采桑鎮政府以獎代補土地流轉費連續獎補3年。凡是種植玉米的農戶,各村與農戶簽訂秸稈利用保證書,在玉米收獲當天對秸稈進行還田或者自行運至養殖場青貯。政府獎補力度大,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積極性自然高。目前,林州市已完成整地面積46萬畝,完成農業結構調整面積9.1萬畝,其中新種中藥材面積3萬畝,經濟林3萬畝,播種油葵面積2.4萬畝;完成紅薯、蔬菜等育苗100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
產業扶貧帶動 風景賣出好“錢景”
產業扶貧是帶動貧困戶增收的有效措施。林州市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還與產業扶貧結合起來,通過優勢產業的規模化經營和“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將更多農民從分散、低效的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帶動起來,讓貧困戶參與農業結構調整項目,以實現快速穩定脫貧。桂林鎮帶動貧困戶入股合作社,除了引導貧困戶種植中藥材,還由鎮里出資,為每個貧困戶發放50棵花椒樹。“如果管理得當,5年后,一棵花椒樹可產500公斤干花椒,為農民帶來穩定收益。”該鎮鎮長申海吉說。
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三元種植結構建立后,農景不但變成了風景,風景還能賣出好價錢。“一個梨賣6元,你信嗎?”采桑鎮北采桑村圣果生態園老板王會明指著冷庫里存放的一箱箱整裝待發的玉露香梨說,這是他從山西省農科院引進的品種。玉露香梨有“中華梨王”之稱,因為皮薄、肉細、核小、含糖量高,售價不菲。去年,從建筑行業轉行投資農業,王會明在北采桑村流轉了400畝地,發展林果業。今年,借著林州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東風,王會明計劃投資1500萬元,再流轉1000畝地,擴大種植規模。
著力構建“品種優良、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多業并舉、協調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格局,這是林州市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發展目標。采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林州在全市率先提出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靠真金白銀的獎補政策和苦干實干的精神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就是把農景變成風景,讓林州市景城一體的優勢更加凸顯。”在林州市三級干部會議上,該市主要領導的講話擲地有聲,也在我們眼前打開了一幅嶄新的“三農”畫卷。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百色平果強化水資源管理見效
- 下一篇:龍游黃茶文化旅游節開幕 茶園凸..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