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甘肅氣象服務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
甘肅氣象服務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
來源: 甘肅日報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7-06-08 閱讀次
氣象條件作為基本農業生態環境因素,覆蓋農業各個領域,滲透于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氣象災害是我省貧困地區致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主要制約因素。
面對新形勢、新需求,甘肅省進一步挖掘推進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舉措、新途徑,充分發揮氣象部門科技優勢,大力開發、引進、推廣氣象富民技術,建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為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見成效
天水市四季分明,物產豐富,面積350萬畝的林果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市林果種植品種多,果農需要根據不同的氣象條件調整各階段的田間管理。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天水市氣象局組織技術人員開展面向農業生產一線的“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氣象為農服務調研,不斷提高為農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
為了實現特色產業智能區劃,天水市氣象局聯合農業、果業等部門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地理定位系統等技術,結合區域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資源實際,對蘋果、葡萄、大櫻桃等特色林果開展氣候適宜性及不同生長時期的氣候適宜程度評估,并根據果農實際需求,修訂完善蘋果、大櫻桃等周年氣象服務方案,確定果樹全生育期服務內容及服務方式。同時,分別在果樹萌芽、開花坐果、果實膨大、采收上市等關鍵時期,開展專業化、規范化專題氣象服務。另外,還開發出了“天水市農業特色產業智能化應用平臺”,平臺可為當地林果業發展提供動態規劃,還可以為新品種的引進提供最佳模擬布局。目前,這個平臺已經向天水各級農業部門和鄉鎮進行推廣應用。
天水市氣象部門還借助新型媒體,構建了“智慧氣象APP”“多媒體發布系統”“氣象微信公眾號”等一系列信息互動平臺,打造氣象科技服務的信息高速通道。
在麥積區南山蘋果協會,會長武正全介紹說,“通過‘智慧氣象APP’和氣象微信,果農可以提前12小時收到滾動預報預警,每1小時收到霜凍天氣降溫情況,每半小時收到冰雹云團移動情況,每10分鐘收到果園降水量情況,這樣,就能夠根據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提前安排采收、貯藏、運輸和銷售。”
當前,省氣象部門已在19個縣區開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試點,建立交互式氣象為農服務平臺,開發了全省統一的設施農業互聯網和微信服務平臺以及“智慧氣象APP”+各地特色專題服務,打通了氣象服務產品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信息通道,同時面向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強化“直通式”氣象服務,全省已納入服務對象1.7萬個。此外,還組織各市州統計整理農業氣象服務指標,與中國移動甘肅分公司聯合打造“農情氣象”服務品牌,面向全省347個農村片區,開通了精準為農服務短信業務。
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以前,村民們種大田,純粹是靠天吃飯,根本不了解氣象科技知識的應用。”6月2日,在永登縣中堡鎮五里墩村的一個蔬菜種植基地里,縣蔬菜協會副會長閻懷穎說,“現在種起了設施蔬菜,每天關注氣象成了大家的一個習慣。”
原來早在幾年前,永登縣氣象局針對當地蔬菜等特色農業發展,專門建立了微信、短信平臺,并將全縣的種植、養殖大戶和企業全部納入進來。在提供氣象預報、預警的同時,氣象專家還可以在平臺上及時解答有關天氣狀況的各類咨詢。
“按以往的種植習慣,我們這里的蔬菜在每年4月底栽苗。但今年,信息平臺上預警在那幾天有明顯的霜凍,大家就推遲了一個星期才栽苗,躲過了一次大的損失。”閻懷穎笑著說道。這次經歷,讓閻懷穎體會到了氣象科技帶來的便捷,他在今年還向縣氣象部門提出申請,要求在本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基地上建立一個溫室大棚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為基地提供全方位服務。
永登縣氣象局局長杜巨忠認為,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群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氣象部門順應趨勢,提供精細化服務。下一步,將利用國家“三農”服務專項資金,有針對性地在不同地理區域、氣候類型的種植基地建立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滿足農業發展需求。
從2012年開始,中國氣象局在我省安排資金實施“三農”服務專項,目的是全面提升縣級氣象為農服務能力。截至去年底,各實施縣根據本地需求,自建或合建了農業氣象試驗田,新建了37套農田小氣候儀、39套設施農業氣象監測儀、7套林果小氣候監測儀,并開展了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試點。同時,各縣還制訂完善了縣級農業氣象服務周年服務方案、標準和規范,規范完善本地主要農作物、特色作物、設施農業氣象適宜指標、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庫和實用專家知識庫,及時開展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關鍵農時活動氣象服務和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
不斷完善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氣象這一關鍵要素從“幕后”走向“臺前”,被廣大農民接受并積極利用,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推動。
目前,全省已經有43個縣區成立氣象服務工作領導機構或在原相關機構中增加氣象服務職能,35個縣區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納入政府“十三五”發展規劃、27個縣區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或指南、28個縣區納入政府責任清單或政府考核、21個縣區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35個縣區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各地還成立了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明確鄉鎮氣象災害防御管理任務分工。在43個縣中,共有524個鄉鎮有分管副鄉鎮長負責氣象災害防御管理工作。
另外,各地還與相關涉農、涉災部門加強部門合作,開展了聯合調查、聯合會商、聯合制作發布產品等協同機制,積極推進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開展了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工作。
面對新形勢、新需求,甘肅省進一步挖掘推進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舉措、新途徑,充分發揮氣象部門科技優勢,大力開發、引進、推廣氣象富民技術,建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為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見成效
天水市四季分明,物產豐富,面積350萬畝的林果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市林果種植品種多,果農需要根據不同的氣象條件調整各階段的田間管理。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天水市氣象局組織技術人員開展面向農業生產一線的“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氣象為農服務調研,不斷提高為農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
為了實現特色產業智能區劃,天水市氣象局聯合農業、果業等部門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地理定位系統等技術,結合區域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資源實際,對蘋果、葡萄、大櫻桃等特色林果開展氣候適宜性及不同生長時期的氣候適宜程度評估,并根據果農實際需求,修訂完善蘋果、大櫻桃等周年氣象服務方案,確定果樹全生育期服務內容及服務方式。同時,分別在果樹萌芽、開花坐果、果實膨大、采收上市等關鍵時期,開展專業化、規范化專題氣象服務。另外,還開發出了“天水市農業特色產業智能化應用平臺”,平臺可為當地林果業發展提供動態規劃,還可以為新品種的引進提供最佳模擬布局。目前,這個平臺已經向天水各級農業部門和鄉鎮進行推廣應用。
天水市氣象部門還借助新型媒體,構建了“智慧氣象APP”“多媒體發布系統”“氣象微信公眾號”等一系列信息互動平臺,打造氣象科技服務的信息高速通道。
在麥積區南山蘋果協會,會長武正全介紹說,“通過‘智慧氣象APP’和氣象微信,果農可以提前12小時收到滾動預報預警,每1小時收到霜凍天氣降溫情況,每半小時收到冰雹云團移動情況,每10分鐘收到果園降水量情況,這樣,就能夠根據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提前安排采收、貯藏、運輸和銷售。”
當前,省氣象部門已在19個縣區開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試點,建立交互式氣象為農服務平臺,開發了全省統一的設施農業互聯網和微信服務平臺以及“智慧氣象APP”+各地特色專題服務,打通了氣象服務產品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信息通道,同時面向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強化“直通式”氣象服務,全省已納入服務對象1.7萬個。此外,還組織各市州統計整理農業氣象服務指標,與中國移動甘肅分公司聯合打造“農情氣象”服務品牌,面向全省347個農村片區,開通了精準為農服務短信業務。
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以前,村民們種大田,純粹是靠天吃飯,根本不了解氣象科技知識的應用。”6月2日,在永登縣中堡鎮五里墩村的一個蔬菜種植基地里,縣蔬菜協會副會長閻懷穎說,“現在種起了設施蔬菜,每天關注氣象成了大家的一個習慣。”
原來早在幾年前,永登縣氣象局針對當地蔬菜等特色農業發展,專門建立了微信、短信平臺,并將全縣的種植、養殖大戶和企業全部納入進來。在提供氣象預報、預警的同時,氣象專家還可以在平臺上及時解答有關天氣狀況的各類咨詢。
“按以往的種植習慣,我們這里的蔬菜在每年4月底栽苗。但今年,信息平臺上預警在那幾天有明顯的霜凍,大家就推遲了一個星期才栽苗,躲過了一次大的損失。”閻懷穎笑著說道。這次經歷,讓閻懷穎體會到了氣象科技帶來的便捷,他在今年還向縣氣象部門提出申請,要求在本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基地上建立一個溫室大棚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為基地提供全方位服務。
永登縣氣象局局長杜巨忠認為,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群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氣象部門順應趨勢,提供精細化服務。下一步,將利用國家“三農”服務專項資金,有針對性地在不同地理區域、氣候類型的種植基地建立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滿足農業發展需求。
從2012年開始,中國氣象局在我省安排資金實施“三農”服務專項,目的是全面提升縣級氣象為農服務能力。截至去年底,各實施縣根據本地需求,自建或合建了農業氣象試驗田,新建了37套農田小氣候儀、39套設施農業氣象監測儀、7套林果小氣候監測儀,并開展了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試點。同時,各縣還制訂完善了縣級農業氣象服務周年服務方案、標準和規范,規范完善本地主要農作物、特色作物、設施農業氣象適宜指標、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庫和實用專家知識庫,及時開展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關鍵農時活動氣象服務和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
不斷完善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氣象這一關鍵要素從“幕后”走向“臺前”,被廣大農民接受并積極利用,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推動。
目前,全省已經有43個縣區成立氣象服務工作領導機構或在原相關機構中增加氣象服務職能,35個縣區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納入政府“十三五”發展規劃、27個縣區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或指南、28個縣區納入政府責任清單或政府考核、21個縣區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35個縣區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各地還成立了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明確鄉鎮氣象災害防御管理任務分工。在43個縣中,共有524個鄉鎮有分管副鄉鎮長負責氣象災害防御管理工作。
另外,各地還與相關涉農、涉災部門加強部門合作,開展了聯合調查、聯合會商、聯合制作發布產品等協同機制,積極推進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開展了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工作。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