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山西:做好農業“加減法”

      來源: 新華網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7-09-06  閱讀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作為我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和古老的農業區之一,良好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山西特色農產品資源大省的地位,小雜糧、畜禽產品、中草藥材等產品聞名遐邇。
        去年以來,為解決玉米嚴重過剩問題,山西主動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積極推進“雜糧、中藥材、飼草替代玉米行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玉米“去庫存”,為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村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糧改飼”:為養殖而種植
        占據山西糧食作物“半壁江山”的玉米,近年來總面積一直在2500萬畝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數據顯示,2000年山西玉米產量在30億公斤左右,2016年已達到90億公斤。
        玉米市場供過于求導致價格大跌,這讓不少農民為“賣糧難”發愁。
        “山西養殖業不發達,玉米深加工產業也處于初步階段,全省每年需外銷35億公斤左右玉米才能消化掉。”山西省糧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山西玉米‘去庫存’勢在必行,首要任務便是調整種植結構。”
        “我家去年的玉米現在還有呢,賣不出去。”應縣杏寨村村民張志宏說,還是種飼草好賣,苜蓿種一次能收6年,不必年年花錢買種子,政府每畝還給300元補貼,關鍵是收益比玉米高。
        在山西朔州、大同等“糧改飼”試點地區,“種植為糧食、秸稈作飼料”的傳統觀念正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為養殖而種植”的新思路。
        “今年我種了10畝青貯玉米,還有半個多月才能收獲,村里的養牛合作社提前以每噸350元的價格預訂了。按照畝產3噸半算,1畝至少賣1000元,比種籽粒玉米1畝多掙出三四百元。”山陰縣薛圐圙村種植戶劉二虎說。
        山西省牧草工作站站長楊國義說,“糧改飼”是山西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切入點,主要采取“以養殖帶種植”的方式,開展青貯玉米、苜蓿等飼料作物種植。目前試點已擴展到10個縣,種植全株青貯玉米46萬畝,糧經飼比例由77:19:4調整到了60:19:21。
        小雜糧:讓農民告別“懶漢田”
        山西號稱“小雜糧王國”,然而前些年由于玉米種植省工省時,是農民青睞的“懶漢田”,面積連年擴張,導致小雜糧面積萎縮嚴重。2000年山西小雜糧種植面積2000多萬畝,總產近30億公斤;而到了2015年,小雜糧種植面積則萎縮至1500萬畝,總產量已不足20億公斤。
        如今,隨著玉米生產過剩,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又投向了小雜糧。楊耀堂是沁縣南里鄉中里村的農民,去年種的玉米產量雖不低,但價低難賣讓他發愁不已。今年楊耀堂決定拿出一半地改種谷子。
        發展小雜糧,是山西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更是一個重要的特色產業扶貧工程。據統計,在山西58個貧困縣中,小雜糧生產縣就占到42個,發展雜糧產業,已成為新形勢下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
        在嵐縣順會鄉,“嵐州香1號”小米的種植已經輻射到全鄉500多戶、1000多畝,今年的產量將達30萬公斤。“我家種的就是‘嵐州香1號’小米,去年1畝地產下了300公斤,6畝地賣了12000多元。”順會鄉劉襯會村村民溫寶亮說。
        “借助小雜糧,完全能實現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夢想。”嵐縣縣長喬云說,目前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每畝可為農戶提供純收入1200元以上。
        山西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副處長孫躍武表示,到2020年,山西的雜糧面積將要發展到1600萬畝以上,畝產提高20%以上,努力建成全國優質雜糧示范基地。
        中藥材:農民轉型變藥農
        “8畝板藍根收入1萬多元,這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在右玉縣李達窯鄉黃家窯村,貧苦戶張建平掰著手指算去年的收入。
        “過去我們村種玉米的多,由于缺水,畝產量只有八九百斤,‘靠天吃飯’只能挨餓受窮。”黃家窯村村支書張寶軍說,“去年,我們村試種了230畝板藍根,市場上很好,不少人都脫了貧,今年大家種藥材的積極性更高了。”
        中藥材產業增收效果明顯,受到廣大農戶歡迎。目前,山西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有265萬畝,占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的12.6%。
        在長子縣,陳菁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菁告訴記者,現在不論是大戶還是散戶,對于種植玉米的積極性都在迅速下降,向中草藥等高附加值作物進行調整,是很多農戶的做法。
        “從我們合作社自身而言,土地托管總面積500多畝,以玉米和中草藥種植為主,其中玉米近300畝,平均畝產650公斤左右,如果以每公斤1.5元的價格出售,是略微賠本的;而中草藥每畝地純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陳菁說。
        山西省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組辦公室負責人閆和健說,貧困地區往往中藥材資源豐富,山西正逐步形成了以黨參、連翹為主的太行山中藥材基地,以柴胡、板藍根為主的太岳山中藥材基地,以黃芪為主的恒山中藥材基地,傳統中藥材產業真正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劑“良藥”。
        “山西農業的出路在‘特’而不在‘大’,在功能而不在規模。”山西省農業廳廳長關建勛說,今后山西將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加快玉米“去庫存”,推動建設以功能農業為引領的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托普服務號微信二維碼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