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耕地“體檢表”如何出爐?
耕地“體檢表”如何出爐?
《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監測報告》日前公布,這份報告涉及43個主要耕地土類,涵蓋東北黑土區、華北小麥玉米輪作區、長江中游區及西北區等農業主產區,通過對850個國家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幾萬個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我國土壤耕層厚度、容重、有機質含量、重金屬含量等健康指標的現狀和演變趨勢,提出耕地質量突出問題和改良對策。數據翔實,有理有據,受到廣泛關注。
耕地質量監測是耕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依據,每一年耕地的“健康體檢”是如何開展的?記者采訪了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
確保每個數據的準確性
每一年的耕地“健康體檢”什么時候開始?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質量監測處處長馬常寶告訴記者:“一般是在最后一季作物收獲后、施肥前采集土壤樣品,大概是每年的一、二月份。每個土壤樣品都要求有15-20個樣點混合均勻。”
土樣采集只是開始,接下來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測和數據審核、上報、分析,才能得出最終的監測報告。例如2016年的耕地質量監測,就要對土壤pH值、水分、有機質等指標進行檢測,所有土壤樣品都要按現行有效的標準方法進行檢測。
得到監測數據后,還要進行完整性、變異性等審核,以確保數據的準確。經過層層把關,各監測點的數據最終匯總到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通過專家會商分析,編制出全年的耕地質量監測報告。
看似簡單的幾個數據,背后有大量繁瑣的工作。馬常寶說:“從采集土樣到報告公布,需要進行多項檢測,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至少需要幾個月時間。”報告的每個數據都經過了反復核實、科學分析,正是這種嚴謹才保證了報告的權威性。
“體檢”指標從單一到多元
我國耕地質量監測工作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850個國家耕地質量長期監測點中,時間最長的已有33年。30多年中,隨著耕地質量監測工作的發展,監測指標也在不斷“進化”。
“過去的監測內容比較簡單,更關注土壤肥力狀況。而現在關注內容更多元,包括緊實度等屬性指標和重金屬含量等健康指標。”馬常寶說,主要是對墑情、地情、肥情、環情開展監測,全面為耕地質量和動態變化“把脈”。
具體到監測點建設上,傳統方式一般只設置長期不施肥區和常規施肥區作對比,今后國家耕地質量長期監測點將按照自動監測區、耕地質量監測區、培肥改良試驗監測區三部分打造。
在我國的廣袤田野上,850個國家耕地質量長期監測點的位置是如何確定的?其過程并不簡單,為了增強監測點的代表性,選點時既要兼顧高中低不同地力水平,又要涉及主要種植制度。據不完全統計,除了國家耕地質量監測點以外,我國長期堅持的省級監測點約3000個,地級監測點2000個、縣級監測點9000個,四級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已經初步形成。
利用好50多萬個寶貴數據
我國耕地質量監測工作開展30多年來,共獲得各類監測數據50余萬個,這么多數據資料如何利用?“這是掌握我國耕地質量狀況和變化規律的一筆豐富的、不可再生的資源。”馬常寶說。
以2016年監測數據為例,2016年我國每公斤土壤含有機質24.3克,與2004年比,含量有所上升,年均每公斤上升0.15克。從中可見,近年來實施的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黑土地保護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重大行動,推行的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等技術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知道耕地質量問題所在,才知道如何保護和提升。例如從耕層厚度看,2016年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耕層較淺,平均值低于18厘米,主要是受分散經營制度影響,農村一家一戶主要使用小型農機具進行田間作業,長期旋耕淺耕,導致土壤耕層逐年變淺,這也是今后要著力改良的方向。
為推動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開展,去年農業部不僅成立了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還發布了《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耕地與肥料管理處處長仲鷺勍指出:“我們進一步擴大了監測點和監測內容,開展耕地質量變化聯網監測與預警,推進我國耕地質量變化的長期監測網絡建設,促進監測數據的規范采集與大量數據的深度分析,為我國耕地質量改善和農業綠色發展方式的推行提供基礎資料和理論依據。”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六安農業產業化隆起九大集群
- 下一篇:蔬菜大省山東五大難題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