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秸稈深翻還田技術節本增效顯著
秸稈深翻還田技術節本增效顯著
“我們這些機械如果全部開啟的話,每天能耕作10公頃以上的種植面積,既保證糧食及時收獲顆粒歸倉,又能讓秸稈粉碎直接還田、培肥地力、通透保墑,還能節水節肥,一次性播種完畢。”近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民樂村由農業部主辦的“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經驗交流與現場觀摩會”現場,現年28歲的拖拉機手姜超告訴我們。在現場,我們看到該村從玉米機械收割脫粒、秸稈粉碎、旋耕鎮壓、鋪膜、滴灌、播種及噴施肥藥等都是全程機械化。
據了解,我國東北地區是國內最大的玉米生產區,每年可收集玉米秸稈約1.7億噸,約占全國玉米秸稈資源的48%,是全國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的關鍵區域。但由于東北地區對于玉米秸稈資源利用缺乏科技創新支撐,總利用率不足50%,其余均被廢棄或焚燒,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現實難題。同時,東北黑土地長期以來,由于掠奪式經營,導致黑土區耕地有機質大幅度下降,部分地區黑土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60~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3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由5%下降到現在的2%左右,黑土地保護問題形勢嚴峻。玉米秸稈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也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東北區域的金山銀山。因此,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成為東北區科技公關的主攻方向。
秸稈深翻還田技術節本增效顯著據
吉林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立春介紹,目前該所針對東北地區秸稈還田受生態氣候條件、農機農藝配套技術諸多制約等問題,通過多年技術攻關,研發的科學技術成果成效顯著,并計劃用3~5年的時間,集成創新一批技術先進、切實可行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在東北地區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以“直接還田為主、多元利用并存”的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格局,實現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率達60%以上,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據介紹,該所研發的秸稈全量深翻還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以“機收粉碎~深翻整地~平播重鎮壓”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玉米秸稈深翻還田耕作技術模式,中、東部雨養區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技術體系及西部灌溉區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技術體系。與常規生產技術相比,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技術體系可使土壤有機質增加12.4%,肥料利用率提高10.6%~30.2%,西部灌溉區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3.1%。
據了解,該技術體系與“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相結合,在吉林省公主嶺市、農安縣、寧江區及黑龍江省墾區等地大面積推廣,面積已超過230萬畝。中部地區可實現每公頃增產10%,增收1000元;西部地區結合滴灌,可實現增產40%以上,增收超過2000元。
基質化利用實現糧食增產經濟增收
同時,玉米秸稈基質化利用技術日臻熟化,該所因地制宜開展秸稈制取育苗基質及標準化育苗和秸稈栽培食用菌等關鍵技術攻關,建立了以“秸稈基料化利用”為技術核心的東北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體系,有效解決了育秧取土破壞農田耕地植被、取土難和秸稈栽培食用菌產量低、品質差等技術難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其中,秸稈育秧基質、秸稈育秧盤、秸稈蔬菜栽培基質和食用菌栽培已在吉林省長春市、松原市和公主嶺市等地示范推廣。我們在現場看到食用菌赤松茸,最重的單個能達到500克以上。該品種在玉米地里栽培,每公頃可消耗玉米秸稈40噸,可產菌菇3~4萬斤,純經濟效益可達5萬元。一公頃地除了能收獲近5萬元菌菇效益外,還能收獲2.5萬斤玉米,既保證了糧食產量還能有較高的經濟收益。這項技術已經在黑龍江省延壽縣、蘭西縣進行了示范推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創新飼料利用模式提高養殖效益
據了解,該所創新的玉米秸稈TMR育肥牛飼養模式,經濟效益顯著。目前該所已研發新型秸稈生物飼料系列產品6個;研制出草食家畜發酵全混合飼糧產品2個,飼料品質達到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水平,玉米干秸稈占到日糧的50%~60%,每頭育肥牛在育肥過程中可以消耗玉米秸稈大約5噸,提高了玉米秸稈的利用率。
目前,這項技術與產品在內蒙古通遼和興安盟地區的龍頭企業及300多戶肉牛養殖戶大面積推廣。玉米秸稈經過飼料化開發后利用率達到75%,消耗玉米秸稈900萬噸。
王立春說,研究所將繼續探索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重點開展秸稈生物飼料化發酵基質配制技術研究;探索玉米秸稈能源化有效利用,提高秸稈的產氣效率;繼續探索玉米秸稈基質化利用。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