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1/2
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1/2
為指導節水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節水技術進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訂《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以2010年前推行的節水技術、工藝和設備為主,相應考慮中長期的節水技術。
1.總論
1.1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200m3,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各地區處于不同的水文帶及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極不均衡,水資源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和工農業用水結構不相適應。水污染嚴重,水質型缺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1.2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約400億m3,水危機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水資源短缺,部分地區工業與城市生活、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爭水矛盾突出。部分地區江河斷流,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年來城市缺水形勢嚴峻,缺水性質從以工程型缺水為主向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為主轉變。城市缺水有從地區性問題演化為全國性問題的趨勢,一些城市由于缺水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活秩序,城市發展面臨挑戰。
1.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量持續增長,用水結構不斷調整。2003年農業用水(含林業、濕地等)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88%下降到66%,工業用水由10%提高到22.1%,城鎮生活用水由2%提高到11.9%。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資源條件不同,用水結構差異顯著。城鄉生活及工業用水的增加,用水結構將進一步調整,對供水水質和保障率的要求更高。
1.4節約用水、高效用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節約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我國灌溉水利用率僅為40%—45%,距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節水潛力很大。
1.5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把節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家鼓勵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重大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設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
1.6采取法律、經濟、技術和工程等切實可行的綜合措施,全面推進節水工作。節水工作要實現“三個結合”,即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先進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強制節水與效益引導相結合。
1.7《大綱》重點闡明了我國節水技術選擇原則、實施途徑、發展方向、推動手段和鼓勵政策。《大綱》用于引導節水技術研究、產業發展和節水項目投資的重點技術方向,促進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限制和淘汰落后的高用水技術、工藝和設備,為編制水資源和節水發展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1.8《大綱》按照“實用性”原則,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節水技術的成熟程度、適用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成本和節水潛力,采用“研究”、“開發”、“推廣”、“限制”、“淘汰”、“禁止”等措施指導節水技術的發展。重點強調對那些用水效率高、效益好、影響面大的先進適用節水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1.9《大綱》所稱節水技術是指可提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減少水損失、能替代常規水資源等技術,包括直接節水技術和間接節水技術,有些也是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環保技術。
1.10《大綱》為實現節水目標提供技術政策支撐。通過《大綱》的引導,爭取在2005—2010年間實現工業取水量“微增長”,農業用水量“零增長”,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實現逐步下降。
2.農業節水
農業用水量的90%用于種植業灌溉,其余用于林業、牧業、漁業以及農村人畜飲水等。盡管農業用水所占比重近年來明顯下降,但農業仍是我國第一用水大戶,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是國家的基本戰略。
2.1農業用水優化配置技術
農業用水水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經過處理符合水質標準的回歸水、微咸水、再生水等。通過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優化配置多種水源,是實現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基本要求。
2.1.1積極發展多水源聯合調度技術。大力推廣各種農業用水工程設施控制與調度方法,高效使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合理分配與使用水資源,發展“長藤結瓜”灌溉系統及其灌溉水管理技術,實現“大、中、小,蓄、引、提”聯合調度,提高灌區內的調蓄能力和反調節能力。
2.1.2逐步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加快制定各地區不同降水年型農業用水總量指標和不同灌水方法條件下不同作物灌溉用水定額,合理調整農、林、牧、副、漁各業用水比例。
2.1.3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節水高效農作制度。提倡發展和應用適水種植技術。根據當地水、土、光、熱資源條件,以高效、節水為原則,以水定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結構以及灌溉規模。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
2.1.4發展井渠結合灌溉技術。推廣和應用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控技術;提倡井渠雙灌、渠水補源、井水保豐;重視地下水采補平衡技術研究。
2.1.5發展土壤墑情、旱情監測預測技術。加強大尺度土壤水分時空變異規律研究和土壤墑情與旱情指標體系研究;積極研究和開發土壤墑情、旱情監測儀器設備。
2.2高效輸配水技術
農業用水輸配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所占比重很大,提高輸水效率是農業節水的主要內容。
2.2.1因地制宜應用渠道防滲技術。
對輸水損失大、輸水效率低的支渠及其以上渠道優先防滲;提倡井灌區無回灌補源任務的固定渠道全部防滲;提水灌區推廣渠道防滲。
2.2.2發展管道輸水技術。改造較小流量渠道時優先采用低壓管道輸配水技術;在高揚程提水灌區和有發展自壓管道輸水條件的灌區,優先發展自壓式管道輸水系統。
2.2.3推廣采用經濟適用的防滲材料。提倡使用灰土、水泥土、砌石等當地材料;推廣使用混凝土和瀝青混凝土、塑料薄膜等成熟的渠道防滲工程常用材料;鼓勵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使用復合土工膜、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等土工膜料以及聚合物纖維混凝土、土壤固化劑和土工合成材料膨潤土墊等防滲材料;加強不同氣候和土質條件下渠道防滲新材料、新工藝、新施工設備的研究;加強渠道防滲防凍脹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
2.2.4發展防滲渠道斷面尺寸和結構優化設計技術。大、中型防滲渠道宜采用坡腳或底面為弧形的非標準形斷面,小型渠道宜采用U形斷面;中小型渠道采用混凝土防滲襯砌石,提倡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預制、現場裝配技術。
2.2.5積極發展渠系動態配水技術。
發展和應用實時灌溉預報技術;加強灌區用水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倡動態計劃用水管理。
2.2.6加快發展灌區量測水技術。
鼓勵研究、開發與推廣精度高、造價低、適用性強、操作簡便、便于管理和維護的小型量水設備。
2.2.7發展輸水建筑物老化防治技術。積極研究輸水建筑物老化防治技術、病害診斷技術和防腐蝕、修復、堵漏技術;加快發展輸水建筑物加固技術和產品的開發。
2.3田間灌水技術
田間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環節,又是引水、輸水和配水的基礎,改進田間灌水技術是農業節水的重點。
2.3.1改進地面灌水技術。推廣小畦灌溉、細流溝灌、波涌灌溉;合理確定溝畦規格和地面自然坡降,縮小地塊;推廣高精度平整土地技術,鼓勵使用激光平整土地;科學控制入畦(溝)流量、水頭、灌水定額、改水成數等灌水要素。淘汰無畦漫灌。
2.3.2大力推廣以稻田干濕交替灌溉技術為主的水管理技術。提倡水稻灌區格田化和采用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技術;推廣水稻泡田與耕作結合技術;發展水稻“三旱”耕作與旱育稀植拋秧技術;淘汰水稻長期淹灌技術;杜絕稻田串灌串排技術;積極研究稻田適宜水層標準、土壤水分控制指標、曬田技術及相應的灌溉制度。
2.3.3因地制宜發展和應用噴灌技術。積極鼓勵在經濟作物種植區、城郊農業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地區應用噴灌技術;優先推廣輕小型成套噴灌技術與設備;在山丘區或有自壓條件的地區,鼓勵發展自壓噴灌技術;積極研究和開發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噴灌設備。
2.3.4鼓勵發展微灌技術。在果樹種植、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創匯農業中大力推廣微噴灌與滴灌技術;提倡微灌技術與地膜覆蓋、水肥同步供給等農藝技術有機結合;鼓勵在山丘區利用地面自然坡降發展自壓微噴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技術;鼓勵結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發展和應用低水頭重力式微灌技術;積極研究和開發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設備。
2.3.5在春旱嚴重、后期天然降水基本可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地區,大力推廣坐水種技術。鼓勵研究和開發造價低、性能好、效率高的復式聯合補水種植機具。
2.3.6鼓勵應用精準控制灌溉技術。
提倡適時適量灌溉;加強農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規律研究;積極研究作物生長與土壤水分、土壤養分、空氣濕度、大氣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關系。
2.3.7缺水地區大力發展各種非充分灌溉技術。提倡在作物需水臨界期及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灌“關鍵水”技術;鼓勵試驗研究作物水分生產函數;研究作物的經濟灌溉定額和最優灌溉制度;加強非充分灌溉和調虧灌溉節水增產機理研究;研究和運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術。
2.4生物節水與農藝節水技術
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節約灌溉用水量,是農業主要節水措施。
2.4.1鼓勵研究和應用水肥耦合技術。提倡灌溉與施肥在時間、數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調肥、水肥共濟,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
2.4.2提倡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墑技術和生物養地技術。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重視深耕機具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2.4.3在土質較輕、地面坡度較大或降水量較少的地區,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中秸稈殘茬覆蓋處理、機械化生物耕作、化學除草劑施用三個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適用于不同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的研制與產業化。
2.4.4推廣田間增水技術。發展覆膜和溝播技術;加強低成本、完全可降解地膜研究;加強土壤表面保墑增溫劑的研究與開發。
2.4.5發展和應用蒸騰蒸發抑制技術。提倡在作物需水高峰期對作物葉面噴施抗旱劑;鼓勵具有代謝、成膜和反射作用的抗旱節水技術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
2.4.6推廣抗(耐)旱、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加快發展抗(耐)旱節水農作物品種選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選育抗旱、耐旱、水分高效利用型新品種。
2.4.7鼓勵使用種衣劑和保水劑進行拌種。加強低成本、多功能保水拌種劑、經濟作物和草場專用保水劑產品和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2.5降水和回歸水利用技術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回歸水重復利用率可直接減少灌溉用水量,是農業節水的最基本內容。
2.5.1推廣降水滯蓄利用技術。積極發展不同作物、不同降水條件下田間水管理技術,推廣協調作物耗水和天然降水的灌溉制度與灌水技術;在旱作農業區,推廣以滯蓄天然降水為主要目的的土地平整技術和改進耕作技術;在水稻種植區,積極推廣水稻淺灌深蓄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保水能力差的山丘區,推廣魚鱗坑、水平溝等集雨保水技術。
2.5.2推廣灌溉回歸水利用技術。
積極發展灌排統一管理技術;在無鹽堿威脅地區,杜絕無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技術;在灌溉回歸水水質不符合灌溉水質要求的地區,積極發展“咸淡混澆”等簡單易行的灌溉回歸水安全利用技術。
2.5.3大力發展雨水集蓄利用技術。
推廣設施農業和庭院集雨技術;推廣工程設施標準化;研究和應用雨水集蓄利用中水質保護技術;積極開發環保型、高效低價雨水匯集、保存、防滲新材料。
2.6非常規水利用技術
在研究試驗的基礎上,安全使用部分再生水、微咸水和淡化后的海水等非常規水以及通過人工增雨技術等非常規手段增加農業水資源。
2.6.1發展非常規水資源化技術。
發展一水多用和分質用水技術;發展非常規水與淡水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技術;建立污水灌溉量化指標體系和咸水灌溉控制指標體系;發展非常規水利用時地下水質、地表水質、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土壤理化性狀等影響監測與評價技術;加強生活污水、微咸水等排泄與處理技術的研究;積極研究與開發經濟有效的非常規水處理設備與水質監測儀器。
2.6.2重視發展人工增雨技術。人工增雨應堅持政府領導,統籌規劃,合理分配。在層狀冷云及對流云人工增雨潛力區,采用人工增雨催化作業技術;建立人工增雨綜合決策技術系統。
2.6.3適度發展海水利用技術。鼓勵在養殖業或其他農副業中合理利用海水資源;加強天然淡水稀釋海水澆灌耐鹽作物的技術研究。
2.7養殖業節水技術
發展養殖業節水技術,提高牧草灌溉、畜禽飲水、畜禽養殖場舍沖洗、畜禽降溫、水產養殖等養殖業用水效率,是農業節水的一個重要方面。
2.7.1加快發展抗(耐)旱節水優良牧草品種選育技術。選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野生牧草或馴化栽培的人工牧草優良品種;選育深根系、直立小面積葉片、對干旱缺水的環境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抵抗能力的優質耐旱牧草。
2.7.2發展和推廣適合天然草地和旱作人工草地的節水抗旱型優良牧草栽培技術。建立與光照資源、水資源特別是降水資源相適應的種植結構和種植制度;合理搭配豆科、禾本科等不同牧草種類,發展和推廣禾本科—豆科、牧草—飼料立體種植或草田輪作技術。
2.7.3大力推廣人工草場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草地節水灌溉制度;因地制宜發展草地灌溉渠道防滲襯砌和管道輸水灌溉技術;鼓勵在適宜條件下發展草地噴灌技術;改進草地地面灌水技術;發展草地灌溉用水管理技術;加強牧草需水規律、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與技術試驗研究。淘汰草地無畦漫灌技術。
2.7.4發展草原節水耕作技術。提倡應用草原免耕直播技術;發展人工補播和人工種植技術;重視增強草地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大力發展牧區灌溉飼草料基地。
2.7.5發展集約化節水型養殖技術。
提倡家畜集中供水與綜合利用;推廣“新型”環保畜禽舍、節水型降溫技術和飲水設備;科學設置牲畜飲水點,有效保護水源地或給水點;對水源缺乏、飲水極度困難的草原區,可通過鋪設供水管道供水;推廣具有防滲和凈化效果的砼結構、磚石結構等集雨技術設施;鼓勵研制節水型、多種動力、構造簡單、使用方便、供水保證率高的自動給水設備。促進節水、高效的工廠化水產養殖設施的研究和推廣使用。逐步淘汰水槽長流供水技術。
2.7.6推廣養殖廢水處理及重復利用技術。推廣養殖廢水厭氧處理后的再利用技術及深度處理和消毒后用于圈舍沖洗的循環利用技術;提倡分質供水和多級利用;改變傳統水沖清糞和水泡糞為干清糞方式;研究和開發低耗、高效的養殖廢水處理設施。
2.7.7發展畜產品、水產品加工節水技術。鼓勵研究和開發多功能、低成本、節水、環保型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
2.8村鎮節水技術
針對村鎮居民用水分散、農產品加工工藝簡單、村鎮用水效率低、村鎮供水設施簡陋、安全飲用水源不足等特點,發展村鎮節水技術。
2.8.1發展和推廣村鎮集中供水技術。積極推行計劃用水,發展飲用水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開采地下水應封閉不良含水層,防控苦咸水、污廢水等劣質水侵入水源;鼓勵水源保護林草地建設。推行集中供水,積極發展村鎮供水管網優化設計技術。
2.8.2鼓勵研究開發并推廣村鎮家用水表和節水型用水設施,缺水地區要逐步開展村鎮家庭用水分戶計量。
2.8.3發展村鎮飲用水處理與水質監測技術。水質不達標地區提倡飲用水源集中處理;建立水質檢測制度;鼓勵開發并推廣適宜村鎮管理條件的簡易監測設備和便攜式監測設備。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2/2
- 下一篇:UV-110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