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浙江省最大苗木基地初步形成
浙江省最大苗木基地初步形成
江南三月,草長鶯飛。植樹節當天,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掀起植綠熱潮,管委會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職工、高校師生以及社區居民冒雨植樹,其中就包括了在區內河渠邊種植的大三角楓、大桂花、大銀杏等100多棵大樹,為建設中的下沙新城增添勃勃生機。
三年內新添兩萬名“護綠衛士”
開發區要從工業區向宜居新城轉型,提升環境質量是主要戰略之一。去年,開發區管委會決定從2009年開始,在全區范圍內實施以“三年種植2萬棵大樹”的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改善區內生態環境。
大樹的種植范圍以政府投資(公建配套)為主,同時鼓勵各類項目內部多種大樹。由于開發區建成區內總體大樹數量偏少,分布松散,重點沒有突出,景觀特色不夠鮮明,因而高教園區、下沙路、沿江大道、德勝路、工業園區(含北部工業區塊)等將是今后種植大樹的重點。通過樹木更新、增加大樹數量帶動景觀提升,三年內計劃種植大樹10000余棵。
中心區塊和北部區塊等將在最近三年內新增7000余棵大樹,豐富綠化帶景觀,主要有城市公園、道路綠化、河渠沿岸綠化、農居公寓綠化、配套公建綠化等。另一方面,開發區也會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房產企業、工業企業增加大樹的種植。去年11月,1萬2千棵樹苗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橫濱輪胎有限公司的工廠內被種下。
據了解,開發區從今年開始的植樹工作還把義務植樹與重點區域造林綠化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人員、時間、地點“三集中”——包栽、包活、包管護,確保苗齊苗壯。
香樟桂花楊梅常綠下沙
“大樹的種植要形成春華、夏蔭、秋色、冬形的完美結合,真正做到品種多樣、內容豐富、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點面結合、優美大氣的開發區景觀環境。”開發區景觀提升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選擇大樹品種時,首先要適合下沙土質,結合各項目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規格適度,保證較高成活率;其次以高大落葉、常綠喬木為主,樹冠、樹形優美,具有觀賞價值;另外,種類上還要考慮多樣性,多選用一些色葉樹、觀果樹、觀花樹、觀形樹等樹種,突出季節變化。按照這些原則,確定了香樟、香泡、桂花、楊梅等4種常綠樹木以及梧桐、三角楓、銀杏、楓香、白玉蘭、香椿、國槐、合歡、櫻花、柳樹、榔榆等17種落葉樹木。
大樹是稀有資源,要完成三年種植2萬棵大樹的景觀提升目標,大樹的提前采購、貯備是重中之重。早在去年,開發區就對海寧三千畝農用地進行統一規劃,截至春節已騰出可圃存一萬棵以上大樹的用地,預計到今年6月,開發區圃存大樹將達10000棵以上。這意味著,開發區管委會有望在今年擁有浙江省乃至全國最大的大樹苗木貯備基地,為區內綠化景觀提升大樹種植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有關部門透露,開發區還計劃利用大批量大樹種植后形成的景觀資源,在苗木基地打造一個精致的休閑會所,為開發區北部區塊提供配套服務。
高速公路沿線同步換新顏
在開發區內植綠護綠的同時,“繞城、滬杭甬、杭浦”高速公路下沙段沿線也將拉開綜合整治的序幕。
整治工程的重點是上述高速公路沿線兩側50米范圍內綠化景觀的完善和提升,完善基礎設施,拆除違章建筑,整治建筑立面,架空線“上改下”,亮化、序化,挖掘歷史文化,周邊河道整治,城中村改造,廣告、店招店牌整治等方面,以及沿線兩側500米范圍內視覺感觀的改善。
在設計環節上,將突出節點景觀和夜景亮燈,深入挖掘和整理下沙歷史文化,把杭州繞城高速打造成為生態大道、景觀大道,創建“綠色下沙、生態下沙”;具體實施中,則將借鑒德勝路綜合整治的成功經驗,采取試點段先行的方法,合理確定綠化整治試點段,然后全面展開。
繞城高速沿線綜合整治以一年半為期,計劃于2010年2月基本完成。屆時,在高速公路上行車至下沙段時,沿途整潔大氣、綠意融融的景致一定能讓你心曠神怡。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