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農業生物技術保障糧食安全研討會廣州召開
農業生物技術保障糧食安全研討會廣州召開
來源: 現代實驗室裝備網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09-12-25 閱讀次
2009年12月22日,華南農業大學與植保(中國)協會在廣州聯合召開以“農業生物技術保障糧食安全”為主題的媒體研討會,研討會由華南農大副校長陳志強教授主持,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委員黃大昉教授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曉光教授和華南農業大學李華平教授分別在座談會上作了主題報告。科學家們就目前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及發展趨勢、農業生物技術作物安全性和轉基因木瓜的應用等內容做了詳細介紹,并同與會媒體進行了深入探討。
最近,在經過了多年嚴格的安全性試驗評估后,農業部已向我國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品種發放了安全證書。獲得安全證書意味著這兩種產品的安全性已獲得政府主管部門的認可,可以投入生產應用。此舉,必將促進中國的水稻和玉米產量的進一步增長,并能加速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目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在2009年11月的世界糧食安全峰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今年世界糧食安全形勢更為惡化,與2008年相比,全球正在忍受饑餓和營養不足的人口可能將增加1億之多,總數將達到10億多人,這個數字創下了近40年的最高紀錄。而到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增加三成達到91億,糧食產量必須提高70%才能滿足人口需求。與此同時,農業投資不足、金融和經濟危機、氣候變化等因素又使糧食安全問題雪上加霜。
黃大昉教授表示:“在應對我國糧食缺口,資源短缺,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種種挑戰方面,農業生物技術能對農作物的質量、數量進行精確的改良和提高,生物技術作物在產量、抗病、抗蟲、抗凍、抗旱、抗除草劑等抗逆能力和營養品質等方面較傳統作物有顯著改進,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作物品質和產量,并能有效緩解環境的不斷惡化。”
農業生物技術作為農業科技革命的強大推動力,在其應用的十多年里顯示了在提高糧食生產力、增加產量方面的巨大潛力。利用生物技術,能夠開發出具備更加適合人們需要的生物特性的農產品品種。
楊曉光教授指出:“與傳統食品相比,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在微生物毒素、農藥殘留等方面更安全,而且通過更為精確、更有預見性、效率更高的基因改造,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還為消費者帶來更營養、更健康的食品選擇。在全世界數億人食用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至今尚未出現一例食品中毒或醫療事故。生物技術作物的安全性評價和批準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凡是經過政府批準上市的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均是安全的。應該讓生物技術更多更好地造福人們的生活。”
國內唯一申報轉基因番木瓜商業化種植的負責人、華南農業大學李華平教授在研討會上暢談了倍受媒體關注的轉基因番木瓜的應用情況,轉基因番木瓜的種植戶也介紹了自己受益的親身經歷。李華平教授表示:“轉基因番木瓜高抗番木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番木瓜環斑花葉病的危害,這樣將極大提高番木瓜產量和品質,使得人們能品嘗到質優價廉的番木瓜果品。轉基因番木瓜不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任何威脅和隱患,目前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番木瓜具有食品和環境安全性的任何風險。”
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當前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為保障糧食安全,不久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糧食增產目標:“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11,000億斤以上,比現在增加1,000億斤。”華南農大副校長陳自強教授表示:“農業生物技術是一場新的綠色產業技術革命,只有依靠農業生物技術,我們才能應對和解決糧食危機所帶來的種種挑戰。農業生物技術未來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它將給中國以及全世界的農民、消費者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方便和安全保障。”
農業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是目前國際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競爭的焦點,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已為農業發展起到重大地推動作用,隨著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獲得農業部安全批準,農業生物技術必將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并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最近,在經過了多年嚴格的安全性試驗評估后,農業部已向我國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品種發放了安全證書。獲得安全證書意味著這兩種產品的安全性已獲得政府主管部門的認可,可以投入生產應用。此舉,必將促進中國的水稻和玉米產量的進一步增長,并能加速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目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在2009年11月的世界糧食安全峰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今年世界糧食安全形勢更為惡化,與2008年相比,全球正在忍受饑餓和營養不足的人口可能將增加1億之多,總數將達到10億多人,這個數字創下了近40年的最高紀錄。而到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增加三成達到91億,糧食產量必須提高70%才能滿足人口需求。與此同時,農業投資不足、金融和經濟危機、氣候變化等因素又使糧食安全問題雪上加霜。
黃大昉教授表示:“在應對我國糧食缺口,資源短缺,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種種挑戰方面,農業生物技術能對農作物的質量、數量進行精確的改良和提高,生物技術作物在產量、抗病、抗蟲、抗凍、抗旱、抗除草劑等抗逆能力和營養品質等方面較傳統作物有顯著改進,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作物品質和產量,并能有效緩解環境的不斷惡化。”
農業生物技術作為農業科技革命的強大推動力,在其應用的十多年里顯示了在提高糧食生產力、增加產量方面的巨大潛力。利用生物技術,能夠開發出具備更加適合人們需要的生物特性的農產品品種。
楊曉光教授指出:“與傳統食品相比,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在微生物毒素、農藥殘留等方面更安全,而且通過更為精確、更有預見性、效率更高的基因改造,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還為消費者帶來更營養、更健康的食品選擇。在全世界數億人食用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至今尚未出現一例食品中毒或醫療事故。生物技術作物的安全性評價和批準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凡是經過政府批準上市的生物技術作物及其食品均是安全的。應該讓生物技術更多更好地造福人們的生活。”
國內唯一申報轉基因番木瓜商業化種植的負責人、華南農業大學李華平教授在研討會上暢談了倍受媒體關注的轉基因番木瓜的應用情況,轉基因番木瓜的種植戶也介紹了自己受益的親身經歷。李華平教授表示:“轉基因番木瓜高抗番木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番木瓜環斑花葉病的危害,這樣將極大提高番木瓜產量和品質,使得人們能品嘗到質優價廉的番木瓜果品。轉基因番木瓜不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任何威脅和隱患,目前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番木瓜具有食品和環境安全性的任何風險。”
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當前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為保障糧食安全,不久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糧食增產目標:“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11,000億斤以上,比現在增加1,000億斤。”華南農大副校長陳自強教授表示:“農業生物技術是一場新的綠色產業技術革命,只有依靠農業生物技術,我們才能應對和解決糧食危機所帶來的種種挑戰。農業生物技術未來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它將給中國以及全世界的農民、消費者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方便和安全保障。”
農業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是目前國際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競爭的焦點,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已為農業發展起到重大地推動作用,隨著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獲得農業部安全批準,農業生物技術必將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并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兩岸簽署2份質檢合作協議
- 下一篇:兩岸簽署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