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
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
積極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2月25日,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發展高層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共同舉辦。來自中國農科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相關企業界等單位的100多位代表參會。
專家指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一貫支持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育種。上世紀80年代,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針的指引下,我國農業生物技術迅速崛起;2008年,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正式啟動;2009年,農作物生物育種又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指出:要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的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轉基因生物育種已成為我國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據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是我國打破國際公司壟斷、搶占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審定轉基因抗蟲棉品種160個,全國累計推廣種植3.15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40億元,農民增收250億元。轉基因抗蟲棉的應用不僅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對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還減少了70%~80%的農藥使用,減少了農藥中毒事故,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
據專家介紹,我國政府除先后批準轉基因棉花、楊樹等植物的生產應用外,2009年又頒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種和兩個轉抗蟲基因水稻品種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針對部分公眾擔心轉基因糧食存在的安全性問題,研發人在座談會上證實說,中國的安全評價指標參考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制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制定的評價指標比國際標準更加嚴格。已批準的轉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種的安全性評價過程歷經了多年,根據法規要求,相關研發單位系統開展了分子特征、遺傳穩定性、環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的試驗,積累了充分的科學數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申報資料進行了反復評價和審查,并由農業部委托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對食用安全、環境安全、目標性狀分子特征等重要指標進行了嚴格的檢測驗證,數據真實準確,分子特征清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未發現環境安全不良影響;關鍵營養成分沒有生物學意義差異,毒性試驗對試驗動物未發現不良影響,與已知過敏原無同源性,與非轉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座談會上,專家普遍提到,盡管我國在生物育種研發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少數作物上具有一定優勢或特色,但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產業化機制尚不健全,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面對近年來全球轉基因作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我們要堅定發展信心,排除各種干擾,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
一些專家建議,在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推進過程中,國家應重視科普宣傳,大力加強科學知識普及,提高公眾的科學認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協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科技專家要結合科研工作,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增進公眾對轉基因知識和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的了解。同時,專家希望新聞媒體進一步客觀、科學地報道轉基因問題,發揮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聯系科學與大眾的獨特功效,更深入、更廣泛地引導公眾對發展生物技術、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熱情和信心。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