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食品安全:關鍵是完善食品檢測技術
食品安全:關鍵是完善食品檢測技術
“給我拿一個奶油夾心面包,再來一杯豆漿。”每天上小學四年級的鵬鵬都會到離家不遠的面包房買早餐,然后邊走邊吃去上學。
城市中,類似鵬鵬這樣吃早餐的學生不在少數。幾乎在每個住宅小區的周圍,都有一家或幾家面包房,并且面包品種繁多,竹炭纖維面包、海帶面包、藍莓夾心面包……
記者隨意走進幾家面包房發現,一般加盟連鎖店都會有經營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等,而一些小的面包作坊幾乎屬于少證或無證經營。
其實,面包只是我們日常食品之一,米、面、奶、蛋、菜……這些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的。那么這些食品的安全如何得以保證呢?
食品安全首先體現在檢測技術上
當前,談起食品安全的問題,很多人自然而然都會想到去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這只是在標準上的規定,如果沒有檢測技術,首先你不知道一種食品是不是有不安全因素,其次你無法知道這種不安全因素的程度如何,這才是導致人們長期受到食品安全困擾的原因之一。”河北省廊坊食品工程學校講師郭亞建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的確,食品營養衛生知識貧乏直接影響著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再加上大量化肥、農藥、獸藥等化學品的使用又從源頭上給食品質量安全帶來了隱患。
在我國,從國家、省級到市縣級檢測機構約有數千家實驗室和數十萬檢測技術人員,這就出現了如何保證檢測數據統一可靠的問題。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李紅梅曾撰文認為,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資源充分的國家食品安全計量溯源體系為其提供可靠性與可比性的支撐,就會產生無效的測量結果,造成分析測量資源的極大浪費,甚至由此導致錯誤的決策而引起無法估量的后果。
檢測試劑的生產缺乏監管
食品檢測技術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食品的安全程度。而檢測技術的精準是需要高質量的檢測試劑產品和儀器的支持。
于是,一些企業開始重視對食品安全檢測設備的研發。除了進行濕度、潔凈度等物理量測量外,一些化學及生化分析儀器包括紫外線、可見光、熒光、原子吸收等分光光度計,以及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質譜儀、微生物檢測儀器、生化分析儀器等、快速檢測儀器等開始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得以應用并推廣。
“其實,國內專注于食品安全檢測生產試劑盒或儀器的大型企業并不是很多,并且部分產品在穩定性和靈敏度方面也需要提高。”北京阿匹斯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劉軍毫不隱諱地指出,國內由于缺乏食品檢測試劑生產的參考體系導致了食品檢測試劑的質量良莠不齊。“如果選用國內外的同一原料試劑對同一食品進行檢測,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
北京華安麥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柳家鵬對劉軍的上述觀點表示贊同。
“但我一直對食品安全檢測試劑的市場充滿信心,雖然由于缺乏政府對企業生產資質的統一監管,現在很難形成一個像醫療體外診斷試劑一樣相對規范成熟的市場,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企業的快速提升發展。”柳家鵬說。
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在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能分屬于食品藥品、農業、衛生、質檢、工商等部門,形成了多部門管理的格局,不同部門分管食品(食物)鏈的不同環節,這種以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監管體制,造成食品安全監管力量和監管資源分散,不能形成監管合力和長效監管機制。
“往往一個產品需要重復檢驗,有時候還會出現不同部門之間互不承認檢驗結果的現象,既浪費檢驗資源,又增加食品企業的成本。”郭亞建說。
郭亞建建議,借鑒藥品檢驗的模式,工商、衛生、農業部門下屬的檢驗機構整合到一起,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專門負責食品安全的檢測,同時強化食品生產企業在安全方面的責任,規定所有的食品都應當檢驗合格后方可出廠。檢測機構加強對市場上的食品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的免收檢測費,不合格的收取檢測費,同時對抽檢的結果定期在新聞媒體上公布,或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各相關監管部門之間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都在這一平臺上發布。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