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完善勞動力培訓政策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完善勞動力培訓政策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當前,農民主要是靠體力掙錢,而不是靠技能、技術賺錢。根據2006年上半年對全國64個縣、170多個鄉、2700多個村進行的調查,發現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調查數據顯示,74.3%的村認為本村能夠外出打工的青年勞動力都已經出去了,這個比例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71.6%、76%和76.4%。只有25%的村認為本村還有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賦閑在家的青壯年勞動力全國平均每村48人,比例為17.82%。東部賦閑率最低,為11.3%,中部為20.42%,西部為26.06% 。這說明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正在從“供過于求”逐步轉向“既過剩、又不足”!斑^!笔侵缚偭可习磩趧恿r間衡量是供大于求的。“不足”是指結構上有技能的、年輕的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短缺,特別是有技能的勞動力高薪難求。另外,年輕的勞動力已經出現明顯的結構性短缺。從勞動力關系的角度來講,目前已由勞動力的無限供給,非常廉價的供給轉向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勞動力不能僅靠出賣一般的勞動力來掙錢,而要更加重視素質的提高,更加重視培訓。通過培訓讓農村勞動力升值,將給農民帶來很大實惠。應當不斷完善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政策,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一個長遠大計。 將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建立多元化的經費投入機制。 目前,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經費所占比重與承擔的教育培訓任務不相適應。面向農民進行培訓的各類教育資源,包括成人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中等技術學校、成人中專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學、職業中學等的經費投入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3.6%。國家財政性職業教育經費僅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1.4%。這些經費的絕大部分是用于城鎮居民的職業教育,用于農民職業教育的經費十分有限。職業培訓向城市傾斜,就業培訓城鄉不平等。培訓機構大部分設在地市,缺乏貼近農村的縣級培訓機構,不利于農民就近參加培訓。各地用于免費就業服務和培訓的經費農民工基本無法享受。企業培訓經費投入明顯不足!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規定,用人單位開展農民工培訓所需經費從職工培訓經費中列支,職工培訓經費按職工工資總額1.5%比例提取,計入成本,在稅前列支。其中培訓任務較重的企業的提取比例可以達到2.5%。但據調查,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比例,雖然大多數企業名義上開展了培訓,但實際用于職工培訓方面的花費并不高,用于農民工培訓的經費基本上沒有。 建議國家財政調整支出結構和方向,把轉移培訓經費納入財政經常性預算科目,并根據財力的增長情況,不斷增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入。用人單位也是轉移培訓的重要受益方,應當負擔一定的培訓投入。農村勞動力是轉移培訓的主體和直接受益人,從誰受益、誰投入的角度來講,理應承擔投入的絕大部分,但是由于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在生產生活尚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要大幅度增加靠預期收入決定的轉移培訓投入是不現實的。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事業的有效開展,必須充分調動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培訓機構和農民的投入積極性,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轉移培訓投入機制。 整合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形成一個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體系。 我國可以進行職業培訓的資源是可觀的,機構覆蓋率也比較高。要打破地方、部門和行業的界限,發揮好現有培訓資源的作用,避免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減少財政負擔,取得最大效益。 整合農村各類教育資源,形成中小學文化教育和成人職業教育并行的農村教育體系,逐步擴大農村職業高中的數量和規模,或者采取“3+X”等方式,促進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穩步有序發展,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要。要通過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實行管培分離的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廣泛調動分布在農村和縣城的各類教育資源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優化培訓資源配置,采取公開招投標的辦法,認定一批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進行重點建設和扶持,充分發揮它們的示范帶動效應和培訓主力軍作用。引導和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派遣)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培訓與輸出(派遣)良性互動。要充分發揮中小城市高中等職業學校的作用,調動它們面向農村勞動力開展轉移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方式,推廣“培訓券”等好的做法。 2001年9月,浙江省長興縣教育局借鑒美國的做法,面向職業學校和民辦學校開展了“教育券”的試點。常山縣推出的“勞務培訓券”制度是農民培訓方式的一個重大創新。這種做法最明顯的好處是,不是去建培訓機構、招教師、購設備,而是把政府有限的錢直接補給支付能力低的受培訓者身上,讓受培訓者自己去選擇培訓者,有利于在培訓機構間展開競爭,讓市場對培訓機構進行優勝劣汰。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開展針對農民的培訓。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工種要與市場需求相適應,鼓勵開展“訂單培訓”。不能強迫農民接受培訓,更不能以培訓之名,向農民亂收費,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 農村職業技能教育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對人力資源需求的提升,農村轉移就業人口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問題日漸突出。農村學生大部分初中畢業即進入勞動力市場,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素質狀況顯然與產業發展、城市化的目標有相當距離。農村職業教育還面臨諸多困境,如招生數量急劇下降,辦學效益日漸低下,學校資源不斷流失。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機制設計是“個人、企業(行業)負擔為主,政府投入為輔”,農村職業學校的生存狀況大多是“財政投入保工資,收取學費保運轉,適度負債求發展”。職業教育要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要求,增強辦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對農村 職業教育的投入。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吸引外資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和投資多元化。 |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