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科技日報:強國大業寄望創新人才

      來源: 網絡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0-06-08  閱讀
      從1901年到2007年的107年間,全世界共有51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目前我國本土還沒有出過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5%,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75%…… 

        人才!人才!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當國人為“錢學森之問”而陷入深思時,一個雄心勃勃的人才規劃為中國未來人才發展描繪出了清晰的圖景。 

        今天,《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簡稱《人才規劃綱要》)正式公布。這個被稱為我國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歷時兩年,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系統、最完整也是成果最豐富的人才戰略專題研究,由30多個部門、40多名來自經濟、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的國內知名專家牽頭,研究形成了42個戰略專題和重點問題研究報告,以及161個子課題研究報告,參與研究和編制人員近2000名。 

        《人才規劃綱要》不僅摸清了我國人才隊伍的“家底”,還確定了我國面向2020年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指導方針、基本思路和重點任務。“到2020年,我國將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放”……目標之高、指向之廣、部署之周密,無不彰顯出規劃綱要的戰略眼光和深遠用意。 

        目標高遠:人才強國 

        “第一次把建設人才強國作為奮斗目標,這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針對人才發展工作,面向2020年戰略目標,作出的完整而又系統的中長期規劃。”《人才規劃綱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組專家、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告訴記者,該規劃是在國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框架下的一項子規劃,是與科技、教育等國家若干領域發展規劃相并列的專項規劃,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總體規劃。 

        “在愈益依靠知識的創造、獲取和應用推動的現代經濟增長中,資本等傳統要素的貢獻正在逐步降低,而知識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則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這部規劃,正是為了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提供人才支撐。”王元說。 

        “未來12年我國人才發展戰略目標如何定位,這是編制規劃綱要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人才規劃綱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組專家、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把建設人才強國作為奮斗目標,是必要的,根據有關部門和專家的研究測算,也是切實可行的。 

        “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表明我國第一次把建設人才強國作為奮斗目標,豐富和發展了人才強國戰略的內涵。 

        《人才規劃綱要》提出了“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等一系列新理念。在胡鞍鋼看來,新中國60多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人不斷實現現代化,即全國所有人口的現代化要素――受教育年限、技能經驗、專業化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并形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變化。“只有中國人口不斷現代化,人力資本不斷躍升,創造力不斷釋放,人口眾多才不再是發展的沉重‘包袱’,而是發展的最大‘源泉’;不再是發展的制約‘劣勢’,而是發展的最大‘優勢’;不再是發展的‘負債’,而是發展的最大‘資產’。” 

        在專家顧問組專家、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王通訊看來,今天,已是“輕的GDP勝過于重的GDP;綠色GDP勝過黑色GDP”的年代,而這樣的GDP,主要是代表世界最先進生產力的人才創造的。 

        目前,我國正面臨著搶奪新興技術產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新一輪全球人才爭奪戰。縱觀歷史,美國能夠在上個世紀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就在于其實施了適應全球新趨勢的國家人才戰略以及人才建設長遠規劃。據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王輝耀介紹,“二戰”后,當時美國培養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有德國的1/3,但半個世紀過后,全世界1/3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美國制造”,并且自然科學領域的2/3以上的諾貝爾獎得主都被美國聘用。美國還吸納全世界最優秀青年來美國深造,每年按計劃接納14萬“杰出人才”職業移民,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平臺。 

        路徑明確:人才優先 

        “把‘人才優先’放到與自主創新同等重要位置” 

        當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門,講的是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實際做的是“見物不見人”;講的是把人才放在“戰略地位”,實際做的是人才“略占地位”。這種“重物質投入輕人才投入、重資源開發輕人才開發、重項目引進輕人才引進、重招商引資輕招才引智”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人才優先”是《人才規劃綱要》提出的新理念和核心內容。“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被認為是我國人才思想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是建設人才強國的基本路徑。 

        人才優先發展,包括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這4個方面的內容。綱要編制工作首席專家、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認為,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應當把“人才優先”放到與自主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建設人才強國。 

        “人才優先發展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的唯一選擇。”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名譽所長沈榮華用4個“必須”來概括:必須真正把人才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必須優先改革不合時宜的人才體制機制;必須優先開發利用國內外兩個人才市場和兩種人才資源;必須優先研究制定人才發展規劃。 

        “人才優先”戰略往往是后發國家趕超的“制勝法寶”。王通訊分析了20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的3次令人矚目的成功趕超:1900年美國對英國的趕超,1950年日本對美國的趕超,1960年韓國對歐洲的趕超。“秘訣在于,這3個國家都采取了‘人才優先’的戰略決策,即追趕國對本國人才開發的優先投資與超前投資上。” 

        王元也認為,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就是確立人力資本優先投資、優先積累的原則,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包括對國民教育、健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的投資),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在整個國家財政的支出比重。 

        短板補齊:聚焦“塔尖” 

        “把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次《人才規劃綱要》一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隊伍建設主要任務之首,將創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元告訴記者。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規劃綱要確定的“高端引領”“整體開發”體現的一大特點,就是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因為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新產業的開拓者,是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工業大而不強,包括企業不強、技術不強和產品不強。而這‘三個不強’的背后是‘兩個不強’,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人才創新能力不強。”楊偉民坦承。 

        “在討論我國人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時,大家都深切感受到人才創新能力不強以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匱乏的問題,特別是重點領域人才緊缺。”全程參與規劃綱要編制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樊立宏告訴記者,提出“高端引領”,就是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先導的。 

        規劃制定之初有23個專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專題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顯示,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呈典型的“矮胖型”金字塔結構――塔基龐大而塔尖低矮,即科技人才資源雄厚,但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且總體水平不高。例如,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參與領導層的我國科學家僅占總數的2.26%。另據科學引文索引(SCI)數據庫1997年到2006年收錄的論文統計分析,各學科排前的250名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約6097人。其中,第1位美國有4061人,占總數的65.9%;中國只有19人,僅占0.31%,而且其中15人來自香港。6097個高被引作者中,中國大陸僅有4人。 

        “高層次人才不足的短板,會制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王元表示,我國還缺乏國際一流的科學大師,缺乏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現代企業家和產業科技人才,科技隊伍不能有效滿足自主創新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的巨大成功,關鍵在于有一批像錢學森一樣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領導的高水平人才團隊。但是,目前中國這樣的高水平人才和團隊還太少。”王元說,這種人才短板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國國家競爭力將長久停留在低級階段,從而在國際競爭格局中長期受制于發達國家。 

        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規劃綱要》正是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評價、使用、激勵制度,加強產學研合作和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等各個方面“排兵布陣”,呼喚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現。為此,我們有理由期待。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