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小麥硬度分類的發展軌跡
小麥硬度分類的發展軌跡
小麥硬度分類的發展軌跡
對小麥籽粒硬度進行準確測定和分類是品質分析的基礎。國際上小麥產業發達的國家根據小麥籽粒顏色、冬春性、硬度、蛋白質含量和面筋質量進行分類。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商品小麥主要按外觀粒色和角質率(區分軟、硬)分成6類(GB 1351—86); 20世紀90年代后期頒布的現行國家標準(GB 1350—1999 )將小麥按外觀粒色、冬春性和角質率分成9類。這種分類與國際不接軌,而且由于中國的冬、春麥品質沒有明顯的差異,品質分類考慮冬、春性問題意義不大,在實際運用中這些標準有不盡完善之處。當然,由于測定標準和儀器的限制,在國家標準以及糧食收購和加工過程中,只能選用籽粒角質率來粗略判斷小麥硬度。鑒于籽粒硬度是國際小麥分類中的重要標準,角質率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國的糧食和育種部門往往把角質率誤視為硬度,所以,需要借鑒并采用較客觀的評價系統或進一步探索新方法和研制新的測定儀器。林作楫等建議制定硬度標準,在國家標準中補充有關硬度的指標。因此,具有創新性的小麥硬度指數測定方法和小麥硬度計的標準化工作成為當務之急。
在研制過程中,《小麥硬度測定———硬度指數法》國家標準課題組將小麥硬度計送有關農業質檢部門、制粉企業、小麥收儲企業應用。結果表明,對于用硬度指數法來測定小麥硬度和區分小麥品種,具有分辨率高、測定簡單、人為誤差小的特點,并且重現性好,標準差的平均值為0. 23~0. 46。也因此,現在很多檢測機構都紛紛使用小麥硬度計,來測定小麥的硬度。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海南椰子種質資源特點
- 下一篇:土壤墑情自動監測系統該具備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