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我國農技推廣體系區域站項目(基層農技體系項目)應構建多元參與的推廣體系
我國農技推廣體系區域站項目(基層農技體系項目)應構建多元參與的推廣體系
構建多元參與的推廣體系主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確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主體地位
建設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最重要的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確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業技7l之推廣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與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一起,形成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三大主體。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要在強化其科研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主要職責的基礎上,在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 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在深化農業科研、教育機構改革的過程中,建議政府在省級以上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設立專門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賦予其一定的推廣職能,并撥付相應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對地市一級,建議探索一種新的體制,使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與推廣機構協同聯動,真正實現三大農業技術推廣主體有效融合。
2、以項目為載體,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創新。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立足國際和國內農業發展形勢,瞄準現代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每年選定一定數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鼓勵和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發揮自身優勢,參與競爭;明確規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申請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必須有農業科研、教育單位作為人才和技術支撐;以項目為載體實現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有效對接,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3、選派科技特派員,參與、引導、輻射帶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斷深入。科技特派員制度1999年首創于福建南平,2002年5月科技部和人事部聯合啟動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試點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24個省593個縣開展試點,共選派科技特派員23 115人,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成功實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已經對推廣該制度立項助。要加大力度,進一步鼓勵、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基層。要營造穩定的政策環境,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推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和良好的環境條件。
4、實施多層次技術培訓,為地方農業生產培養技術骨干。要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利用自身的專家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健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實施“綠色證書”、“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植”等培訓工程,有計劃、大規模、多層次地開展農民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農業教育和科研單位也可以通過開設農業技術推廣專業或成立農業技術推廣學院,招收農業技術推廣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為農業科技推廣培養大批高層次人才。
5、鼓勵科研人員深入推廣第一線,直接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有計劃、按比例地組織科研人員和教學人員深入基層農村,開展公益性農業技術咨詢、推廣、服務工作。與之配套,建議在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設立一定比例的農業技術推廣崗位,在科教人員工作量中規定10%一30%用于基層推廣服務(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自2005年起規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占中層班子任期目標考核的10%)。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的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到農村基層和農業龍頭企業兼職。對科教人員兼職的合法收入應予保護。
6、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基地),輻射帶動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結合自身的技術和人才優勢,與地方政府、涉農企業等聯合建立農業N-技示范園(基地)。通過有效運作旨在達到以下目標:一是使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的科研成果進一步熟化、完善;二是有利于新技術、新成果的組裝配套,集成創新;三是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民積極采用新品種、新技術。
7、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農技推廣手段創新。隨著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技術研究成果在提升傳統農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業信息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鼓勵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以提高農業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完善信息技術重點學科為總抓手,實現農業技術推廣手段的創新。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利用人工智能與自動控制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環境數字化實時監控方面的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二是研制和開發主要農作物生長發育數學模型,并結合3S技術開展農業空間信息與決策的研究;三是構建地方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并與國家農業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對接,利用電話語音技術和媒體融合技術等,為農業信息服務終端提供多渠道的實時信息服務;四是對農產品生產進行全程的數字化管理,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通過信息技術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和優質,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4.實施多層次技術培訓,為地方農業生產培養技術骨干。要支持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利用自身的.
二、充分發揮涉農組織在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
在構建以現行農業技術推廣結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過程中,要積極支持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廣泛參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元主體,多方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
1、涉農組織在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涉農組織是最貼近農業生產、最貼近農戶的農業技術推廣載體,在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我國現階段農村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啪這種組織形式的出現,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農村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一種組織形式。由于其不斷引進、開發新技術和快速而有效擴散技術的運行機制,適應眾多農戶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步伐。從事農產品加工或生產經營農用生產資料的涉農企業,處于自身經濟效益的考慮,積極參與了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只要通過一定的機制構建好涉農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關系,使兩者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即可實現企業與農民經濟利益“雙贏”。
2、積極引導和扶持涉農組織的健康發展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涉農組織是新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補充,也是最接近農民的基層推廣單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當前這些組織的推廣活動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片面性和功利性,其應有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國家應給與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其壯大發展,鼓勵其與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農技推廣機構之間加強聯合。作為三大推廣主體的有效補充,其推廣工作要納入政府統一指導管理。首先,努力形成全方位支持涉農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要注意發揮涉農組織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應用、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載體和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持涉農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涉農組織參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建設和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等農業財政扶持項目建設,符合條件的涉農組織可以按規定的程序申報立項。其次,為涉農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護。應加快涉農組織的立法步伐,盡快制訂出比較完善的有關條例和示范章程,明確涉農組織的法律地位,為涉農組織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規保障。再次,做好統籌協調、組織協作工作。必須盡快建立起一個高層次的宏觀管理機構或建立一種新型的宏觀調控機制,強化對涉農組織的支持服務和協調管理,做到“放而不亂,管而不死”。在充分發揮現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三大主體優勢作用的同時,積極支持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廣泛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構建新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領域的機構改革和體制創新。如何處理好現行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三者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政府統籌、多方協作、優勢互補、平等競爭,還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完善工作。但我們相信,只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兩個《意見》,深入探索,勇于實踐,構建新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國產科學儀器在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分..
- 下一篇:農業部力推訂單農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