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寧夏農牧業的活力方程式
寧夏農牧業的活力方程式
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分法”,是區情認識的深化,也是思想觀念的更新。思想活力因子一旦注入,寧夏山川定然是滿目生機……
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寧夏。六盤蔥郁,黃河襟帶,旱區孕綠。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枸杞、奶牛、馬鈴薯、西甜瓜、設施農業、脫水蔬菜、淡水魚、葡萄、灘羊等產業帶星羅棋布,長紅棗、小雜糧、中藥材、食用菌等“小板塊”經濟異軍突起。
自治區九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寧夏農業在突破中奮進,在奮進中書寫嶄新詩篇。
突破與跨越,離不開思想的引擎。
2002年3月23日,剛到寧夏僅三天,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就到固原市調研。此后,自治區黨委、政府兩次召開固原工作會議、中部干旱帶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按照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對我區進行區域劃分的重大方略。
農業發展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方針的指導下日益清晰:
——引黃灌區重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兩高一優”現代農業,努力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帶;
——中部干旱帶重點發展特色種植和畜牧養殖業,千方百計保吃糧、保飲水、保農民增收;
——南部山區退耕還林還草,發展接續產業,重點培育壯大草畜、馬鈴薯、勞務輸出、中草藥四大主導產業,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其精髓一言以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從“盯著飯碗為吃而種”到“盯著市場經營農業”,“三分法”的意義不僅僅是對我區農牧業發展因地制宜的指導推動,更重要的是一次思想的空前解放,是對傳統思維定勢的破繭化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經典之筆。
寧夏雖小不自小,小省區也能辦大事。200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實行“大一統”的封山禁牧,380多萬只放牧羊只“下山”實行舍飼圈養,3480萬畝天然草原如期實現了禁牧封育,占天然草原總面積的94.5%,1360萬畝天然草原實施了禁牧圍欄和休牧圍欄,南部山區和中部干旱帶500萬畝已墾草原實現了退耕還草。如今,大自然給了寧夏豐厚的饋贈:封山禁牧3年草原植被覆蓋度增加了50%,荒漠草原植被覆蓋度增加了30%,草原化荒漠地帶增加了5%,全區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流動沙地減少了30%,沙化土地減少了38%。
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則有為。
2003年,自治區制定了《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2006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原則,實行“以獎代補”,重點扶持五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六大區域性優勢產業。整合政府扶持資金1.8億元,調動了社會資金11.8億元投向特色產業。全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呈現出超常規、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短短3年,以中寧縣為主體、以清水河流域和賀蘭山東麓為兩翼的44.5萬畝“一體兩翼”枸杞產業帶,以銀川—吳忠為核心區的27萬頭奶牛產業帶,南部山區及中部干旱帶300萬畝馬鈴薯產業帶,環香山70萬畝壓砂西甜瓜產業帶,銀川、中衛、吳忠22.9萬畝設施農業、銀北10萬畝脫水蔬菜產業帶,沿黃河28萬畝淡水魚產業帶,賀蘭山東麓17.4萬畝葡萄產業帶,鹽—靈—同—海300萬只灘羊產業帶等一發而不可收,遽成氣候。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生長著的定然是睿智的思想和活潑潑的新生事物。
土地信用社、村企合作……破解家庭聯產承包和產業化發展矛盾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農村經營體制在這片曾經滄海桑田的土地上發生著深刻變化。2006年,全區農業產業化組織已發展到786家,比2001年翻了近三番,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6家,培育出夏進乳業、香山酒業、西夏王葡萄酒、雄鷹皮草、塞北雪面粉、靈漢漁業、夏綠脫水菜、賀蘭山牛羊肉集團國家級龍頭企業8家和興唐米業等自治區級龍頭企業55家;維維、江中、中匯、張裕、王朝、長城、中糧等全國知名企業集團投資參與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輻射帶動43.6萬農戶的生產和經營;“中寧”枸杞、“鹽池”灘羊、“夏進”乳品、“寧夏紅”枸杞酒、“雄鷹”皮草、“靈漢”漁業和“西夏”、“御馬”葡萄酒等著名“品牌”農產品行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有的走進大型超市,有的出口歐美市場。
最感人的變化,還是在蓬蓬勃勃的大農業引領下,正在擺脫貧困、一天天奔向富裕日子的農民。
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823元增長到2006年的2760元,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48.2萬人減少到6.5萬人。農民來自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糧食直補等各種補貼達24.4億元。中部干旱帶水源工程建設解決了20萬頭大家畜、100萬羊只和50萬人的飲水問題。灌區3.2萬農戶住進了“塞上新居”,山區8877戶危房得到改造;全區9.8萬農戶用上了沼氣,11.4萬農戶用上了太陽灶,910個村用上了自來水,2350個村通上了電話,電話進村率達到92.7%;1137個行政村或自然村(50戶以上)通了廣播電視,“多路微波工程”覆蓋80%的村。
思想解放和拼搏奮進,為寧夏農牧業書寫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到2006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完成152.2億元,較2001年85.3億元增長78.4%,年均增長12.2%。糧食生產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總產310.9萬噸,創歷史新高;與2001年相比,在播種面積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總產卻增長13.1%。肉、奶、水產品產量分別為26.6萬噸、64.7萬噸和6.7萬噸,比2001年增加5.6萬噸、37.1萬噸和2.7萬噸。
寧夏農牧,在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中活力迸發,充滿生機。
作者:連小芳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