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農作物水稻灌溉效益的意義及步驟
農作物水稻灌溉效益的意義及步驟
來源: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13-04-16 閱讀次
在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的今天,農業灌溉必須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效益優先是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原則。科學、合理地評估作物的灌溉效益,是進行灌區建設和技術改造可行性研究、工程項目和方案優選、管理質量檢查與評定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行節水灌溉及評價節水效益的科學依據。但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作物灌溉效益的研究明顯地滯后于經濟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灌溉效益評估缺乏科學的標準,取值混亂,甚至在同一區域和同一時期內,利用土壤水分速測儀進行水分測量,然后確定溉灌情況,對灌溉效益的分析結果也差異懸殊,這種狀況不僅給技術審查帶來不便,而且影響政府的決策和造成失誤。這引起了我省有關技術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委托廣東省水科院開展作物灌溉效益的試驗研究。通過科學試驗,尋求簡便可行的作物灌溉效益分析方法,增強客觀性和科學性,從而減少盲目性或因效益失真所造成的損失。
水稻是廣東的主糧作物,稻田用水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長時期內都必將是灌溉用水的絕對大戶,因此它是灌溉效益研究的重點作物。水稻的灌溉效益,是指合理灌溉稻田的收成相對于不灌溉“望天田”的增產率,其變化主要取決于自然降雨狀況。由于本省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通過土壤水被作物利用,乃至形成產量,情況復雜多變,這種與自然降雨關系密切而近似于隨機的變化過程,應根據數理統計原理,通過多年長系列分析,找出其規律性。我們通過多年試驗,對試驗區內的降雨變化過程、稻田對降雨的利用量、土壤水與作物生長及產量的關系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使大氣水—土壤水—作物有機地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稻田虧水與產量的相關關系”,提出了作物灌溉效益的分析方法。稻田虧水與產量相關關系的建立,揭示了土壤水與作物產量間的數量關系,為研究全省各區域及各種作物的灌溉效益,提供了科學和較為簡捷的方法。
如何進行分析:以梅縣為例,水稻灌溉效益的分析方法與步驟如下:a)資料收集本例收集了當地1953~1999年共47年的逐日降雨和露天水面蒸發量資料。b)確定各種分析指標主要分析指標包括:調查及確定作物耕作方法、作物品種、生育期等;"確定灌溉制度,應選擇當地節水的、大面積實施的稻田灌溉制度,包括各生育階段的灌水上下限、蓄雨上限等;水稻需水量估算方法(根據廣東水科院研究成果,利用經驗公式,通過露天水面蒸發強度推算);確定當地稻田平均滲漏強度。c)編程、計算根據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編制計算程序,將上述各項分析指標輸入電腦,對“望天田”進行土壤水分的逐日平衡分析,得出每日的土壤含水率。d)逐年(分早、晚稻)統計稻田平均虧水系數本例對1953~1999年稻田平均虧水系數進行了逐年的分析,結果顯示:早稻因降雨較豐,分布均勻,“望天田”多年平均虧水系數為17.7;晚稻降雨少,“望天田”的虧水程度較重,多年平均虧水系數為44.5。雙季水稻(早、晚稻合計)多年平均虧水系數為33.4。e)估算“望天田”產量指數根據“稻田虧水與產量的相關關系”,逐年推算“望天田”產量指數。在估算過程中,宜根據各年造的逐日土壤水分的實際變化狀況,并結合經驗,對特殊狀況進行局部修正。本例分析結果為,多年平均產量指數早稻為62.2,晚稻18.7;雙季水稻產量指數為41.4。灌溉效益分析:以灌溉增產率表示作物灌溉效益,是合理灌溉相對于無灌溉的增產效益,通常以增產百分率表示。依據《灌溉試驗規范》,作物灌溉效益(即灌溉增產率)利用公式計算。 用灌益比表示將灌溉后增加的效益占灌后總生產效益的比例(%)稱為“灌益比”,即把灌溉后的總生產量視為“灌溉水”(或稱“工程水”)與“自然水”的總生產效益,而灌后總產減去靠“自然水”的望天田產量,以此作為“灌溉水”的增產量,其占灌后總產的百分率則為灌益比。
實際應用中,對工程灌溉效益的分析,一般利用土壤水分記錄儀,然后采用效益“分攤系數”法。即以總增產效益(以單位面積的作物增產量或產值)為基數,乘上灌溉效益“分攤系數”(一般為灌溉效益占總效益的比例)和作物播種面積。廣東降雨量較豐,依賴自然降雨,作物也具有一定的收成,但產量的高、低,或根本顆粒無收,農民對其既不能控制也難于預測。因此灌溉工程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在對作物的穩產、高產長期發生效益的同時,也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及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因此對灌溉效益的評價,首先應從社會效益去衡量;其次,因大多數農業增產技術必須在具有灌溉保證的條件下才能實施,從這一意義說,灌溉效益也隨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從經濟角度評價,以有灌溉條件與無灌溉條件的土地生產率進行比較更合理,或者說,應以灌溉帶來的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農業綜合生產效益的提高,作為評價灌溉效益的依據。
本項研究以田間試驗為基礎,通過研究降雨與土壤水的變化關系、土壤水與作物生長的變化關系,使大氣水—土壤水—作物有機地聯系,建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分析提出該地區水稻灌溉效益的評價指標。作為一種相對簡便快捷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將可推廣應用到全省各地區、各種作物,從而推算出能覆蓋全省和各種主要農作物的灌溉效益。本項成果直接為灌溉工程規劃設計服務。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分析、研究科學合理的作物灌溉效益,填補了我省在這方面的空白,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同類技術領域里可直接應用或借鑒,具有實用意義。因為試驗結果是在一定條件下獲得的,難免存在時域和地域的局限性,因此,今后還應創造條件,繼續進行田間試驗,使其日臻完善,使本項成果在“從無到有”的基礎上完成“從有到精”的過程,更符合科學化的“精準”要求。
水稻是廣東的主糧作物,稻田用水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長時期內都必將是灌溉用水的絕對大戶,因此它是灌溉效益研究的重點作物。水稻的灌溉效益,是指合理灌溉稻田的收成相對于不灌溉“望天田”的增產率,其變化主要取決于自然降雨狀況。由于本省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通過土壤水被作物利用,乃至形成產量,情況復雜多變,這種與自然降雨關系密切而近似于隨機的變化過程,應根據數理統計原理,通過多年長系列分析,找出其規律性。我們通過多年試驗,對試驗區內的降雨變化過程、稻田對降雨的利用量、土壤水與作物生長及產量的關系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使大氣水—土壤水—作物有機地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稻田虧水與產量的相關關系”,提出了作物灌溉效益的分析方法。稻田虧水與產量相關關系的建立,揭示了土壤水與作物產量間的數量關系,為研究全省各區域及各種作物的灌溉效益,提供了科學和較為簡捷的方法。
如何進行分析:以梅縣為例,水稻灌溉效益的分析方法與步驟如下:a)資料收集本例收集了當地1953~1999年共47年的逐日降雨和露天水面蒸發量資料。b)確定各種分析指標主要分析指標包括:調查及確定作物耕作方法、作物品種、生育期等;"確定灌溉制度,應選擇當地節水的、大面積實施的稻田灌溉制度,包括各生育階段的灌水上下限、蓄雨上限等;水稻需水量估算方法(根據廣東水科院研究成果,利用經驗公式,通過露天水面蒸發強度推算);確定當地稻田平均滲漏強度。c)編程、計算根據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編制計算程序,將上述各項分析指標輸入電腦,對“望天田”進行土壤水分的逐日平衡分析,得出每日的土壤含水率。d)逐年(分早、晚稻)統計稻田平均虧水系數本例對1953~1999年稻田平均虧水系數進行了逐年的分析,結果顯示:早稻因降雨較豐,分布均勻,“望天田”多年平均虧水系數為17.7;晚稻降雨少,“望天田”的虧水程度較重,多年平均虧水系數為44.5。雙季水稻(早、晚稻合計)多年平均虧水系數為33.4。e)估算“望天田”產量指數根據“稻田虧水與產量的相關關系”,逐年推算“望天田”產量指數。在估算過程中,宜根據各年造的逐日土壤水分的實際變化狀況,并結合經驗,對特殊狀況進行局部修正。本例分析結果為,多年平均產量指數早稻為62.2,晚稻18.7;雙季水稻產量指數為41.4。灌溉效益分析:以灌溉增產率表示作物灌溉效益,是合理灌溉相對于無灌溉的增產效益,通常以增產百分率表示。依據《灌溉試驗規范》,作物灌溉效益(即灌溉增產率)利用公式計算。 用灌益比表示將灌溉后增加的效益占灌后總生產效益的比例(%)稱為“灌益比”,即把灌溉后的總生產量視為“灌溉水”(或稱“工程水”)與“自然水”的總生產效益,而灌后總產減去靠“自然水”的望天田產量,以此作為“灌溉水”的增產量,其占灌后總產的百分率則為灌益比。
實際應用中,對工程灌溉效益的分析,一般利用土壤水分記錄儀,然后采用效益“分攤系數”法。即以總增產效益(以單位面積的作物增產量或產值)為基數,乘上灌溉效益“分攤系數”(一般為灌溉效益占總效益的比例)和作物播種面積。廣東降雨量較豐,依賴自然降雨,作物也具有一定的收成,但產量的高、低,或根本顆粒無收,農民對其既不能控制也難于預測。因此灌溉工程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在對作物的穩產、高產長期發生效益的同時,也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及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因此對灌溉效益的評價,首先應從社會效益去衡量;其次,因大多數農業增產技術必須在具有灌溉保證的條件下才能實施,從這一意義說,灌溉效益也隨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從經濟角度評價,以有灌溉條件與無灌溉條件的土地生產率進行比較更合理,或者說,應以灌溉帶來的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農業綜合生產效益的提高,作為評價灌溉效益的依據。
本項研究以田間試驗為基礎,通過研究降雨與土壤水的變化關系、土壤水與作物生長的變化關系,使大氣水—土壤水—作物有機地聯系,建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分析提出該地區水稻灌溉效益的評價指標。作為一種相對簡便快捷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將可推廣應用到全省各地區、各種作物,從而推算出能覆蓋全省和各種主要農作物的灌溉效益。本項成果直接為灌溉工程規劃設計服務。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分析、研究科學合理的作物灌溉效益,填補了我省在這方面的空白,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同類技術領域里可直接應用或借鑒,具有實用意義。因為試驗結果是在一定條件下獲得的,難免存在時域和地域的局限性,因此,今后還應創造條件,繼續進行田間試驗,使其日臻完善,使本項成果在“從無到有”的基礎上完成“從有到精”的過程,更符合科學化的“精準”要求。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技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