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影響苜蓿根系生理狀態的11個因素介紹
影響苜蓿根系生理狀態的11個因素介紹
來源: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14-03-06 閱讀次
根系不僅具有支撐、吸收、同化、貯藏和再生等對植株自身生長發育十分重要的功能,而且在“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SPAC)”中的水、碳和氮循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系在土壤中的機械穿插、化學分泌,及死亡后的腐解轉化對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影響重大。根系還具有強大的固持水土功能。根系特征是牧草水分和養分管理、刈割和放牧利用的基本依據,與土壤耕作及作物種植制度關系密切。對紫花苜蓿根系入土深度做了系統總結。但關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有多少、影響因子有哪些等問題,至今未見較為全面系統的綜述文獻。在利用根系分析儀對現有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探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及其影響因子,以期為紫花苜蓿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據,為進一步開展紫花苜蓿根系研究奠定基礎。
1、土壤特性影響根系生物量。土壤障礙(酸、堿、鹽、粘重和緊實)越重,根系生物量越小。土壤酸性越強,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可以增加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生長于壤土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高于粉砂土;生長于砂壤土者高于砂土。土壤越緊實、通透性越差,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土壤含鹽量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
2、淹水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對播種后生長27 d和21d的紫花苜蓿分別進行淹水15 d和11 d的田間試驗,發現淹水處理0~15 cm土層單株根系生物量顯著低于未淹水對照。
3、深耕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播種當年效果尤為明顯。淺(12 cm)、中(18 cm)和深耕(28 cm)處理4月齡敖漢苜蓿的全土層根系生物量分別為641,803和1229 kg•hm-2。
4、施肥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盆栽條件下施氮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田間條件下施氮對紫花苜蓿表層根系生物量沒有影響或導致其降低。適量施鉀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過量則導致其降低。不施硫對照、施硫20和40 mg S•kg-1土處理下,生長75 d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依次為0•64,1.21和1.18 g•盆-1。施硅處理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比不施硅對照增加35%以上。
發現清水對照、施硒和硒鈷配施處理的0~50 cm土層根系生物量分別為717.1,743.5和770.8 g•m-2。
5、灌溉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模式及灌溉量適當時可獲得相對較大的根系生物量。進行田間試驗,發現灌溉處理生長1.5年Alegro苜蓿的0~20cm土層根系生物量為250~290 g•m-2,顯著高于無灌溉對照的170~190 g•m-2。
6、刈割降低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田間試驗,發現不刈割對照和刈割處理,生長2年的紫花苜蓿0~15 cm土層根系生物量分別為3776和3329 kg•hm-2。刈割頻率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低。田間試驗,發現年刈0,1,2和3次4個刈割頻率處理下,生長1年的金皇后苜蓿全土層根系生物量依次為80.58,69.57,53.97和23.99 g•m-2。刈割留茬高度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
7、添加生長調節劑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
8、混播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田間試驗,發現單播生長3年的Beave苜蓿0~30 cm土層根系生物量為14850 kg•hm-2,而與Fleet無芒雀麥混播者為8950 kg•hm-2。
9、在一定范圍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隨著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10、不同品種(材料)的根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異。進行盆栽試驗,發現在較為充分的供水條件下,90日齡固原苜蓿等3個品種的根系生物量差異明顯,低者4.2 g•株-1,高者5.6 g•株-1;中、低供水條件下的反應規律類似。
11、生長年限越長,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在每個生長季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呈逐漸提高趨勢,但在返青之初和每次刈割之后出現降低,3~4周后恢復至刈割前水平,其后則繼續增加。
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影響因子:土壤特性、淹水、耕作、施肥、灌溉、刈割、生長調節劑、混播、植株密度、品種和生長年限皆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具有顯著影響。土壤障礙(酸、堿、鹽、粘重和緊實)越重、土層越薄、地下水位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淹水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深耕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播種當年效果尤為明顯。施肥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模式及灌溉量適當時可獲得相對較大的根系生物量。刈割頻率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低。添加生長調節劑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混播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一定范圍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隨著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種(材料)的根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異。生長年限越長,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在每個生長季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呈逐漸提高趨勢,但在返青之初和每次刈割之后出現降低,3~4周后恢復至刈割前水平,其后則繼續增加。
1、土壤特性影響根系生物量。土壤障礙(酸、堿、鹽、粘重和緊實)越重,根系生物量越小。土壤酸性越強,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可以增加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生長于壤土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高于粉砂土;生長于砂壤土者高于砂土。土壤越緊實、通透性越差,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土壤含鹽量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
2、淹水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對播種后生長27 d和21d的紫花苜蓿分別進行淹水15 d和11 d的田間試驗,發現淹水處理0~15 cm土層單株根系生物量顯著低于未淹水對照。
3、深耕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播種當年效果尤為明顯。淺(12 cm)、中(18 cm)和深耕(28 cm)處理4月齡敖漢苜蓿的全土層根系生物量分別為641,803和1229 kg•hm-2。
4、施肥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盆栽條件下施氮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田間條件下施氮對紫花苜蓿表層根系生物量沒有影響或導致其降低。適量施鉀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過量則導致其降低。不施硫對照、施硫20和40 mg S•kg-1土處理下,生長75 d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依次為0•64,1.21和1.18 g•盆-1。施硅處理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比不施硅對照增加35%以上。
發現清水對照、施硒和硒鈷配施處理的0~50 cm土層根系生物量分別為717.1,743.5和770.8 g•m-2。
5、灌溉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模式及灌溉量適當時可獲得相對較大的根系生物量。進行田間試驗,發現灌溉處理生長1.5年Alegro苜蓿的0~20cm土層根系生物量為250~290 g•m-2,顯著高于無灌溉對照的170~190 g•m-2。
6、刈割降低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田間試驗,發現不刈割對照和刈割處理,生長2年的紫花苜蓿0~15 cm土層根系生物量分別為3776和3329 kg•hm-2。刈割頻率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低。田間試驗,發現年刈0,1,2和3次4個刈割頻率處理下,生長1年的金皇后苜蓿全土層根系生物量依次為80.58,69.57,53.97和23.99 g•m-2。刈割留茬高度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
7、添加生長調節劑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
8、混播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田間試驗,發現單播生長3年的Beave苜蓿0~30 cm土層根系生物量為14850 kg•hm-2,而與Fleet無芒雀麥混播者為8950 kg•hm-2。
9、在一定范圍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隨著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10、不同品種(材料)的根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異。進行盆栽試驗,發現在較為充分的供水條件下,90日齡固原苜蓿等3個品種的根系生物量差異明顯,低者4.2 g•株-1,高者5.6 g•株-1;中、低供水條件下的反應規律類似。
11、生長年限越長,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在每個生長季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呈逐漸提高趨勢,但在返青之初和每次刈割之后出現降低,3~4周后恢復至刈割前水平,其后則繼續增加。
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影響因子:土壤特性、淹水、耕作、施肥、灌溉、刈割、生長調節劑、混播、植株密度、品種和生長年限皆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具有顯著影響。土壤障礙(酸、堿、鹽、粘重和緊實)越重、土層越薄、地下水位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淹水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深耕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播種當年效果尤為明顯。施肥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模式及灌溉量適當時可獲得相對較大的根系生物量。刈割頻率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低。添加生長調節劑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混播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一定范圍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隨著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種(材料)的根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異。生長年限越長,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在每個生長季內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呈逐漸提高趨勢,但在返青之初和每次刈割之后出現降低,3~4周后恢復至刈割前水平,其后則繼續增加。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積溫對魔芋生長的影響
- 下一篇:植株養分快速測定儀的用途和意義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技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