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了解土壤養分變化規律為提高土壤質量提供依據
了解土壤養分變化規律為提高土壤質量提供依據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土壤學、植物學、流域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是小流域土壤養分流失與土地覆蓋格局演變之間的關系。土地利用,作為人類利用土地各種活動的綜合反映,與土壤養分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影響植被凋落物和殘余量,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動,這些都會引起土壤養分的變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則會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加速侵蝕,導致土壤退化。本文以重慶市長壽區代家溝小流域為重點研究對象,旨在分析研究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養分的差異以及坡面土壤養分的分布特征,為小流域恢復良好的生態系統,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的演變導致土壤養分的變化,影響土壤養分的分布和遷移。尤其是在同一坡面上,微地景觀格局往往導致土壤養分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水分和養分的變化與景觀結構具有密切的聯系,景觀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對水分和養分的循環起調節作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等原因會引起同一坡面上土壤養分的梯度分布。隨著人口增長的壓力,代家溝小流域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土地墾殖系數居高不下,地形破碎。流域內山丘坡面上主要有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荒草地)等土地利用結構類型。人為的干擾導致坡面上土地利用結構類型變化多樣,嚴重影響了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特征。
坡面土壤養分分布特征3.1.1M1坡面結構類型各個坡位的土壤養分平均含量由表1可知,從坡頂到坡腳有機質含量疏林地>坡中耕地>坡腳耕地,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疏林地有機質含量高可能是因為凋落物大于耕地,并且人為干擾少。
坡中耕地雖然坡度大于坡腳耕地,但是有機質含量卻高于坡腳耕地,分析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與距離居民點距離遠近有關系。坡中耕地距離居民點遠,農戶習慣性的種植一些季節性比較長的農作物,相對于坡腳耕地,農戶的耕作頻次要低許多。而人為對土壤干擾程度往往是影響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一個原因TN,TK,TP平均含量變化趨勢均為:疏林地>坡腳耕地>坡中耕地,但坡中耕地與坡腳耕地中的TN含量變化不明顯,TP含量在3個坡位上的變化均不明顯。疏林地的全量養分在3個坡位當中均為最高。坡中耕地的全量養分含量要低于坡腳耕地,這可能是坡中耕地坡度較大,在降雨徑流作用下容易造成土壤養分流失。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小型氣象站各類設備的日常維護
- 下一篇:碾米工業發展的新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