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讓職業農民“種”好現代農業

      來源: 安徽日報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7-04-25  閱讀
        每到春耕秋種,總會有明天“誰來種地”的困惑。的確,近十余年來,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留下婦女和老人。到田間地頭轉一轉,人們不禁發出“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的感慨。這么一來,明天誰來種地的確令人憂心。
        不過,農民隊伍雖然不斷縮小,但近年來糧食連年豐收,總產屢創新高。以我省為例,十來年里,全省糧食總產跨越540億斤、640億斤兩個百億斤臺階,去年在遭遇嚴重洪澇災害情況下,總產仍高達683.5億斤。
        種地人數減少,糧食產量不降反增,既有農業裝備水平進步的原因,更有科技支撐力增強的因素。過去種地主要靠人力、拼體力,沒有壯勞力不行。現在種地多數是規模經營,全程機械化,勞動強度下降而效率卻有提高。與此同時,農業科技突飛猛進,新品種、新技術大范圍應用,也帶動了糧食增產。
        然而,糧食生產高歌猛進,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一方面,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低,尤其是近兩年糧食出現結構性過剩,種糧效益下降明顯,更令人擔心農業“打擺子”;另一方面,現代農業不僅僅是種糧食,而是“種”農業產業化、一二三產融合,但推動農業轉型依靠留守的老人和婦女顯然是不現實的,著眼未來,人們難免對“誰來種地”充滿憂慮。
        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關鍵在人。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廣泛采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只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生產方式、對接市場需求,農業效益才有保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勞動力結構失衡、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職業農民的概念了。應該看到,有文化、懂科技、有抱負的青年到農村創業漸成趨勢。同時,一批莊稼“老把式”轉型成為新農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隊伍快速壯大,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調查表明,國家政策好,種地有補助,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要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從事農業;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培育職業農民,要著眼提升農民職業化素質和能力。建設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等基礎條件建設。建設完善申報、審核、管理和服務一體化的信息管理系統,為農民提供在線教育培訓和全程跟蹤服務,全面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能力,尤其是提升帶頭人和骨干的科學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僅是農民的事。糧食價格是百價之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定盤星”,需要更多宏觀政策的傾斜和配套措施的落實。讓職業農民更好地從事農業生產,要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加強項目扶持,優先將高標準農田整治、農業貸款、農業保險、購機補貼等農業項目和惠農政策落實給新型職業農民;加強金融扶持,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開發適于農業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解決農業發展“缺血”這一突出問題。
        按規劃,到2020年,我省新型職業農民將達到20萬人,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依靠力量。當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躬耕希望的田野,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誰來種地”就不會是揮之不去的難題了。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