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貴州:山地之上現代農業翩翩起舞

      來源: 農民日報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7-09-27  閱讀

        在農業部、財政部公布的首批11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中,貴州省水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入選,成為西部省份入選的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之一。
        接著,湄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精彩跟進,闖入第二批3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候選名單……
        來自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貴州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1年的726.22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846.54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4145.35元,增加到2016年的8090.28元……
        如今,山區省份貴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僅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更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金石。
        山之魂:有生態才有產業
        山,是什么顏色的?
        多數人給的答案:當然是綠色了。
        然而,在貴州省老百姓眼里,這里的大山曾經是白色的,石漠化嚴重的地方不見泥巴,但見白色怪石嶙峋;這里的大山是黃色的,農民要生存,向山要地,山有多高,苞谷種得就有多高,一入秋,眼前只有泥巴的黃色;這里的大山是黑色的,大大小小的礦場林立山間,機器轟鳴不斷,整個區域都是煤的黑色。
        掠奪式地開發資源,讓貴州付出了沉重代價:資源枯竭、經濟發展不可持續;植被破壞,農民生存環境惡劣、生活貧困。絕地之處,痛定思痛,貴州要走生態轉型路、要打農業翻身仗。面對土地破碎、土壤瘠薄等種種問題,農業怎么干?
        貴州回答: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結出“致富果”,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2010年,貴州省提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2013年,貴州省提出,推進“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臺建設,其中包括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
        “山地是我們的本底特征,特色是我們的路徑,現代化是我們的手段,高效是我們的目標。”貴州省委農工委書記、省農委主任袁家榆介紹,結合各地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貴州省共篩選出第一批113個創建點。如今全省已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431個。園區的建設集聚要素資源,壯大經營主體,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了貴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就業增收。
        新建設的水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順著山脈綿延幾十公里。
        目光所及之處,看到的都是獼猴桃,當地把農業產業發展與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礦山復綠等工程緊密結合,在石漠化嚴重的喀斯特山區種上了10.3萬畝紅心獼猴桃。如今,在園區帶動下,水城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的37.88%提高到2016年的54.5%,農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7.13億元提升到2016年的66.85億元。
        2015年初,貴州省政府出臺《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綠化宜林荒山荒地,努力把林業培育為生態建設的增長點、農民收入的增長點、產業發展的增長點。截至2016年底,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2%。
        “只要思路對頭、路徑對頭、方法對頭,在加快發展中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完全能夠實現發展與生態、富裕與美麗的雙贏。貴州這幾年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袁家榆言語中透著自信,貴州將持續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
        山之美:有生態才有市場
        “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貴勝江南。”生態好、空氣好、土地污染少是貴州發展的最大優勢,生態農產品和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是貴州財富所在,而山地特色生態農業是貴州農業的唯一出路。
        如今的貴州,正在策馬揚鞭,奮進在山地高效現代農業的大道上。
        高鐵時代、大數據時代,山地生態農業走出“黔山”,走向市場,展現著大山的魅力。
        今年5月,貴州省委、省政府連續出臺了《貴州省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工作實施方案》和《貴州省綠色農產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前者通過圍繞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目標,完善省內和省(境)外兩個市場,加快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安全追溯和批發零售市場3個體系,大力促進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后者明確通過加大農村“三變”改革力度,重點發展“十大類綠色農產品”,到2020年實現建成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
        產業要發展,生產是基礎。2003年的時候,長順縣在香港和廣東深圳的招商引資會上,推介該縣優質農產品綠殼雞蛋,但由于規模小,不能滿足商家訂單的需要,不得不暫時放棄這個誘人的市場。
        坐擁青山綠水,貴州想方設法讓老百姓共享“生態紅利”“綠色福利”。如今的長順縣,大力培育綠殼雞蛋產業,經過10多年的努力,發展成為貴州特優產品。
        “我們將全縣的產業規劃為五大產業帶,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瞄準一線市場,生產具有當地生態優勢的農產品,讓更多的老百姓從生態中收益。”納雍縣委書記彭華昌說,該縣將依托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以脫毒馬鈴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態畜牧業、瑪瑙紅櫻桃、布朗李、中藥材及高山生態茶為主導的山地特色農業,著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打好“當頭炮”。為了讓貴州綠色農產品“泉涌”貴州、風行天下,今年以來,貴州省農委成立了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蔬菜工作專班”和“畜禽工作專班”,針對有發展潛力的辣椒、食用菌、馬鈴薯、雞、牛、羊等潛在特色產品,重點培育,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唱好重頭戲。貴州農產品短板在銷售環節,為此,貴州省商務廳成立“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專班”,創新產銷對接機制,補齊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短板,著力建設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通過市場流通體制改革創新,促進貴州綠色農產品“塑形象”“闖市場”“強產業”。
        “我們生產的產品一定要適銷對路,目標客戶群是哪些人、供應量有多大、產業的持續周期是多久,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研究,否則就是生產出來也賣不出去,給農戶造成負擔,形成新一輪的供給壓力。”六盤水市鐘山區區委書記王赟說。
        去年9月,商務部、農業部發出開展“農商互聯”工作的通知,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及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向優勢電商企業集聚,提升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立安全環保、高效便捷、規范有序、數據共享的農產品流通新渠道。
        貴州把各類農產品生產流通主體與電子商務企業聯合起來發展,建立了縣、鄉、村3級服務體系,建成縣級運營服務中心56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6949個,幫助貧困山區綠色優質農產品找到銷路,盡最大努力將電商“神經末梢”延伸到農村。
        山之彩:有生態才有價值
        今年2月22日,對湄潭沁園春茶業總經理趙吉偉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當天,來自北京的萌奶奶創意文化傳媒公司與沁園春茶業簽訂了1000畝茶“私人定制”協議,價值600多萬元。趙吉偉告訴記者,這是公司今年“私人定制”訂單的最大一筆合同。
        “以前是茶葉生產后找銷路,現在則是根據客戶要求來生產;以前茶葉是按斤賣,現在是按畝賣。”提起“私人定制”訂單,趙吉偉進一步解釋說,現在客戶只需每畝茶園支付800元的年費、365元的管理費,茶園由公司統一管理。到了采摘期,客戶支付一定的采摘工資、加工費后,就可收獲這畝茶園的所有茶葉,至于加工成綠茶、紅茶或白茶,客戶說了算。
        類似這種“私人定制”的產茶方式,在貴州省已越來越多。
        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壤孕育著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更為產業的融合發展代來了福音。近年來,貴州打破一二三產界限,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以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載體,在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通過產業鏈的延長,讓大批貧困農民增收脫貧。
        隨著一產基地不斷壯大,茶葉、辣椒、火龍果、薏仁米種植面積位居全國前列,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享譽全國,為二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來源,為三產提供了休閑觀光、鄉村旅游、農事體驗的服務場所。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百余畝花卉種植基地上,鋼架大棚整齊排列在田間。田埂上,花農們正在搬運剛剛采摘的鮮花。大棚內,鮮花爭奇斗艷競相開放。一年時間,原先只懂種莊稼、蔬菜的村民實現“華麗轉身”,田間維護、鮮花采摘、包裝打捆,每一個環節都很熟練,鄉村經濟驚喜地變成了“香村”經濟。
        海龍鎮位于紅花崗區西北郊,作為遵義中心城區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地,傳統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為啃下扶貧“硬骨頭”,海龍鎮瞄準產業扶貧,以海龍貢米、水晶葡萄、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為基礎,通過規模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發展莊園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民增收。

      托普服務號微信二維碼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