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昆明農業走入“互聯網+”時代
昆明農業走入“互聯網+”時代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智慧農業備受關注。在第十三屆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智慧農業展上,不僅可以看到昆明農業由1.0到3.0時代漸次發展的脈絡,更可以前瞻昆明邁向“互聯網+” 4.0現代農業時代的新技術發展趨勢。
建成6大數據平臺
在昆明市農業局市場信息處處長馬云輝看來,農業1.0時代,就是鋤頭+人力的傳統農業時代,效率低、抗風險差;農業2.0時代,即機械農業時代,這時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業3.0的特征是開啟了信息化(自動化),與2.0時代相比,自動化程度更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更高。如今,昆明農業也逐漸進入“互聯網+”4.0時代。
據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昆明農業在信息化領域擁有“昆明農業信息網、昆明農業數字鄉村網”等6大數據平臺和“互聯網+生產、互聯網+經營、互聯網+管理、互聯網+服務”4個方面的應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互聯網+生產”方面,早在2003年,昆明就開始探索互聯網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先后以龍頭企業基地為載體,分別在斗南錦苑花卉、石林萬家歡等基地實施農業互聯網、物聯網的應用示范工程,主要用于發展高效農業節水灌溉、節水示范及科研,測定作物需水量。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昆明累計發展農業“互聯網+生產”2500畝左右,主要用于高檔花卉育苗、高檔中草藥育苗和觀賞型的農莊。同時,還有34個標準養殖小區基本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可以說,“互聯網+生產”有效提升了昆明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自動化水平,實現了高效節水、節本增效。
在互聯網實時監管農產品生產質量應用方面,昆明以“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監管為切入點,自主研發了“昆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平臺”,昆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走出了關鍵一步。
目前,昆明已在尋甸縣10個鄉鎮、26846.5畝土地和456戶5畝以上蔬菜種植戶(企業)實施蔬菜生產及質量安全全覆蓋網格化監管試點,可以做到對整個生產過程實施全程監控。
“互聯網+服務”也值得關注。據馬云輝介紹,根據省政府實施“數字鄉村”工程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昆明市已投入2251.5萬元建成昆明“數字鄉村”網,覆蓋市、縣、鄉9032個自然村,為全社會提供農業、農村信息服務,全面提升了昆明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水平。
推動“兩化”融合
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旭華認為,無論是浙江還是昆明,在“互聯網+”農業方面,都有很多有成效的探索。但當前智慧農業的發展推廣使用,在技術上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信息化和產業的融合問題。
為加快農業信息化與現代化兩化的融合,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昆明農業發展升級版,昆明根據國家和省政府的相關文件精神,編制了《昆明市“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提出,將結合智慧昆明建設,突出本地特色,適度超前謀劃,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三農”領域的廣泛應用,打造“智慧昆明”農業模塊,促使全市“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努力構建“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建成共創、共享、共贏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生態圈。
據市政府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方案》得到了省農業廳的認可。市農業局已成立智慧農業工作組,積極推動組織實施工作。
那什么是智慧農業?昆明智慧農業4.0究竟包括哪些建設內容?在馬云輝看來,智慧農業最大特點就是會感知、分析、思考、決策和行動。而昆明智慧農業是指,建立一個支撐現代農業和城鄉建設“1+1+1+4”農業大數據綜合服務體系,3個“1”分別是昆明智慧農業云平臺、昆明市農業產業扶貧大數據中心、數字農業調度中心;“4”即互聯網+農業生產”“互聯網+農業經營”“互聯網+農業管理”“互聯網+農業服務”4個體系。
已儲備40多個項目
蔬菜農殘是否合格、農產品加工質量是否合格等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管理者和消費者關心的核心問題。隨著昆明智慧農業云平臺的建設,特別是“互聯網+農業管理”大數據應用系統等各個子系統的建成運營,農產品質量管理將更“智慧化”。
據馬云輝介紹,“互聯網+農業投入品監管”“互聯網+農產品質量管理”等子系統的建成,將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質檢、倉儲、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并與農業綜合執法大數據、監測預警體系有機融合和共享,創新應用和監管模式,提高農產品安全保障水平。
記者了解到,《方案》儲備了40多個項目,其中部分已開始實施,并取得應用成果。
據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互聯網+種植業”子系統目前在富民百花山莊及昆明市農業科學院宜良縣、西山區試驗基地,已建設物聯網示范基地210畝!盎ヂ摼W+農產品質量管理”子系統目前已在尋甸縣、宜良縣、石林縣、東川區覆蓋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盎ヂ摼W+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管理子系統”可對接、置入斗南花卉市場、王旗營蔬菜批發市場、華潮水產品批發市場、金馬正昌水果批發市場、康樂茶城等專業批發市場電子管理平臺及信息中心。
可以預見,智慧農業系統不僅是一個改變農業生產現狀的革新系統,更是打破乃至顛覆傳統業態發展的一項新技術革命。
現場
“老把式”變“新農人”
李樹美拿獎了。他負責的富民樹美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下稱樹美合作社)種植的“樹美”蘋果,獲第十三屆中國昆明國際農博會優質農產品金獎。消息剛傳出來時,在業界內引起了震動——去年就拿獎了,今年又得獎!對于獲獎的秘密,昆明浩普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浩普科技公司)負責人秦嶺了解得很清楚。
水分等數據一目了然
11月17日,秦嶺帶著記者前往樹美合作社探秘“樹美”蘋果。
沿著蜿蜒的山路,汽車從G108國道拐進富民縣羅免鄉羅百公路,從海拔1800多米的山腳,“怒吼”著沖向海拔2400多米的百花山山頂。富民縣百花山農業產業園區樹美合作社蘋果種植基地就在那里。
乍一看,樹美合作社的蘋果基地與傳統的果園沒有多大區別,但一塊標示牌卻透露了它不一樣的“身份”:山地果園干旱監測和水分調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基地,又稱智慧農業工程應用示范基地。盡管如此,除了滴灌系統、風向儀等儀器設施外,從外觀似乎看不出該蘋果種植地塊擁有什么樣的“智慧”。
記者正疑惑不解時,秦嶺掏出手機,輕觸一款應用后,操作界面清晰顯示出蘋果種植基地實時視頻,以及氣溫、風向、土壤水分、施肥等數據指標。正在此時,一條紅色警示不斷出現在菜單界面上!斑@是土壤信息采集系統在提示,果樹有缺水情況。”秦嶺一邊解釋一邊查看。用“綠、黃、紅”三色顯示的土壤水分界面,指針已指向“黃色”,證明果樹缺水。隨即,秦嶺又輕觸噴灌系統,系統馬上計算出噴灌時長、水量等指標。再點確定,果園噴灌系統瞬間涌出澆灌用水。
據秦嶺介紹,樹美合作社蘋果種植基地智慧農業示范項目,是昆明市科技計劃項目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浩普科技公司是項目的研發商和承建方。項目建于2016年,建設面積30畝,涉及中央控制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土壤信息采集系統、田間自動控制系統、施肥系統等。同時,項目在智能監測控制系統上,配備了土壤墑情監測站、生長環境監測站、遠程控制系統、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等。
“以前我們是用鋤頭種地,現在我們是在手機上用指尖就可以種地了,而且種出的蘋果比我們依據經驗種出來的還好!痹诎倩ㄉ椒N了近20年蘋果的樹美合作社成員施朝華說。
顛覆傳統農業認知
樹美合作社是由李樹美牽頭組織、由施朝華等5戶果農組成的農產業經濟組織。一生40多年都在和蘋果打交道的李樹美,堪稱農業“老把式”了,但是通過智慧農業手機應用端監控組織蘋果的種植生產還是從業以來第一次。
對于這次嘗試,李樹美同許多業界人士一樣,一開始也是將信將疑。在試驗之初,樹美合作社選取了一片才一年的蘋果幼苗地作為智慧農業試驗地。這是一片土壤一般、在山埡迎風口的試驗地,但結果給合作社成員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
據該試驗地的實際操作人員施朝華介紹,一般蘋果樹,一年至少需要澆兩次水。30畝的試驗用地,按傳統澆灌方式,4個工人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澆灌。采用智慧農業系統后,只需在手機應用端就可以完成澆灌,而且用水量非常精準。施朝華算了一筆賬,傳統方式澆灌,僅人工費用就需7000多元。采用新的澆灌系統后可節水60%-70%,一次節省水費2000多元。僅這兩項就能節省超過10000元的費用。
“一年生蘋果樹苗,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基本上不會掛果,但采用智慧農業系統后,試驗地上的蘋果樹不僅普遍掛果,而且果形大,色澤漂亮。”李樹美說,這顛覆了大家對一年生果樹不掛果的認知。
著力降低系統應用成本
除了碩大的果形、緋紅的色澤令樹美合作社成員驚喜外,普遍增產的態勢也令施朝華喜出望外。據他測算,按試驗地塊的掛果率,如果移植到5年生的蘋果樹上,每畝將增產20%-30%,即150千克-200千克蘋果。按今年百花山莊17元每千克的最低售價,每畝將增收2550元-3400元。
在智慧農業的“澆灌” 下,“樹美”蘋果一舉奪得第十三屆中國昆明國際農博會優質農產品金獎。
“雖然這不是智慧農業的全部‘功勞’,但這樣的種植方式令蘋果品質和產量大大提升,也得到了同行的關注。”李樹美說,今年已有全國各地20多批、300多人來參觀樹美合作社智慧農業系統。
不過,李樹美對智慧農業系統的推廣應用也有喜有憂,喜的是能革新農業生產方式,帶來好的收益;憂的是這套系統投入費用也不少,需要四五年才能收回投資。對此,秦嶺表示,除在富民樹美合作社蘋果種植基地建有智慧農業示范外,浩普科技公司還在四川、香格里拉等地,成功實施了多個智慧農業項目。針對費用較高的問題,目前正在和用戶一道降成本、提品質。
觀察
規模提上去 成本降下來
發展智慧農業,并不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事,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盡管智慧農業已彰顯出其光明“錢景”,但其推廣應用成本也讓部分人望而卻步。如何不讓高投入成為推廣智慧農業的“攔路虎”呢?
正如業界人士所言,當前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問題,是信息化和產業的融合問題。融合,需要兩者的切合點!拔乙蚕氩捎弥腔坜r業設施,就是成本太高了……”這是業界普遍存在的想法。據市農業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昆明建設的農業互聯網,每畝造價一般在12萬元-20萬元。這對于本身就投資大、周期長的農業來說,又是一筆大投資。
在業界人士看來,智慧農業設施系統的投入成本,目前還有很大的壓縮空間。首先是要將規模提上去。目前的智慧農業系統應用項目大部分是示范性質,因此在設備設施的采購上,不可能有太多議價空間,只有把規模提上去,才有望降低投入成本。而農業產業化的規模除了取決于生產資料外,還在于土地資源。采訪中,部分業界人士認為,只有加快土地流轉速度,讓更多資本投入農業,才有望在短期內加快智慧農業的應用速度。
除加速土地流轉速度,讓更多的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外,另一個措施是采取政府補助的方式,推進智慧農業系統的應用。目前,浙江、江蘇、成都等地已開始采取這樣的措施,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浙江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紀實
- 下一篇:生態農田低投入 小田埂大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