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釋放“壓力”需要發展緩控釋肥
釋放“壓力”需要發展緩控釋肥
3月11日,中國質量報2版刊登了全國人大代表、高級農業經濟師劉建文關于緩控釋肥監管應加強的建議,對此,一些專家學者也發表了他們在發展緩控釋肥方面的想法和觀點。
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卻使用了世界上31%左右的化肥。水污染、土壤板結,我國在大力使用速效化肥創造糧食生產奇跡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可見,中國為養活“大口之家”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單純依靠化肥增長來促進農業發展的做法,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的“壓力”問題。
其一,建設投資壓力。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的研究報告表明:每萬噸氮肥需要投資8000萬元,每萬噸磷肥需要投資6000萬元,每萬噸鉀肥需要投資3500萬元。其二,施肥成本壓力。僅2005年農民購買化肥支出就達2000億元。其三,資源壓力。以煤、氣、油、磷礦、鉀礦為原料的資源壓力日趨加大。目前對資源的需求已經擴大到硫資源。其四,環境壓力。化肥中氮、磷元素對環境污染越來越大,據研究氮肥當季損失達到52%。
因此,目前解決的方式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改進施肥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二是改進肥料劑型,推廣緩控釋肥料和有機肥等新型肥料。“而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應大力推廣緩控釋肥。”小麥育種專家、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許為鋼如是說。
許為鋼介紹,緩控釋肥包括緩釋肥和控釋肥,前者所含的氮磷鉀等養分能根據作物需求緩慢釋放,后者能控制營養成分按一定速度釋放,緩控釋肥具有提高養分效率、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簡化栽培、農民增收等優點。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河南、河北、山東、黑龍江、安徽5個農業大省示范推廣的示范數據看,在相同生長條件下,其利用率較傳統肥料可提高30%以上;農作物增產增幅達10%。但由于受到價格、農民施肥習慣、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推廣利用緩控釋肥仍面臨諸多問題。從目前世界發展情況看,價格仍然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壤肥料技術處處長高祥照認為,當前,做好這些普及推廣工作需要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一是要做好試驗示范,讓廣大農民認識緩控釋肥的優點;二是要身體力行,教會農民使用方法,提高他們使用的積極性。
目前國內的緩控釋肥價格較之國外雖然降了下來,但在包膜材料和制造工藝選擇上還需進一步創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不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科研部門之力所能達到的。一些專家建議,可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系統性、高層次、延續化的技術研發機構,以有效解決目前行業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復研發、惡性競爭、科技資源浪費等問題。而企業則可以借鑒已有的經驗,比如通過開展技術聯合研發,加快發展產業化步伐,最終實現價廉物美,釋放出“壓力”。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綠色食品使用農藥標準
- 下一篇:吉林省出臺政策加快農作物品種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