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2009年特大旱情分析
2009年特大旱情分析
2008年入冬以來,華北、黃淮等地的降水量較往年同期偏少七至九成,土壤失墑加快,旱情發展迅速。部分地區糧食作物受旱嚴重,其中冬小麥受旱影響最為嚴重。甚至出現產麥大省河南百日無雨麥苗枯死現象。受旱區域集中、春旱面積大。今年我國受旱地區主要集中在河南、山西、安徽等冬麥主產區和黑龍江、內蒙古東部等秋糧主產區,旱情十分嚴重。特別是今春冬麥主產區發生的嚴重旱情,重現期達三十年一遇,局部地區達五十年一遇,全國作物受旱面積一度達到1.61億畝(其中冬麥主產區1.53億畝),比多年同期多0.85億畝。進入5月后,黑龍江大部和內蒙古東部發生了少見的苗期干旱,最嚴重時兩省區耕地受旱面積合計達1.37億畝。而其中黑龍江旱情更為嚴重。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廖要明分析說:“長期的持續少雨導致入冬以來華北中南部、西北地區東部、黃淮、江淮西北部、江漢、江南南部、華南東部等地出現了大范圍的氣象干旱。”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陜西中部、山東西部、浙江東南部、福建中部等地出現了重度氣象干旱。監測顯示,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20日,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及北京降水量不足
有分析人士認為:東北旱情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現象導致今冬副熱帶高壓偏弱,太平洋西側水汽輸送較弱,同時,全球大氣環流異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氣偏暖,南支槽不活躍。”東南、西南兩條線路輸送水汽都較弱,最終導致了09年旱情的出現。中國的旱情現象,已不足為奇,但是如此大面積罕見旱情,的確是幾十年一遇。由此牽連到09年的東北春季旱情,為積極有效地應對這次旱情,目前各旱區面臨的抗旱任務十分艱巨。各地要克服麻痹僥幸心理,牢固樹立抗大旱、防大災、抗長旱的思想,把抗旱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淺談土壤剖面水分儀的開發意義與應..
- 下一篇:土壤養分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