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養分
一、土壤養分的兩種解釋:
1、 學術界定義:土壤養分是指由土壤提供的使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須的營養元素,能被植物直接或間接吸收。
2、 工具書中的定義:土壤養分分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氮(N)、磷(P)、鉀(K)、鈣(Ca)、鎂 (Mg)、硫(S)、鐵(Fe)、硼(B)、鉬(Mo)、鋅(Zn)、錳(Mn)、銅(Cu)和氯(Cl)等13種元素。
二、土壤養分分類:
1、 按化學形態分:有機態和無機態
2、 按存在狀態分:液相溶解狀態、固相吸附態和固相狀態
3、 按元素含量分: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4、 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狀態:速效性養分和遲效性養分
三、土壤養分的來源:
1、 主要來源于土壤礦物質和土壤有機質、其次是大氣降水、坡滲水和地下水
2、 灌溉和施肥
四、土壤養分的轉化:
1、 氮的形態與轉化
(1)氮的形態(全氮含量0.02%——0.3%)
無機態氮:銨離子和硝酸根離子,在土壤中的數量變化很大,1--50mg/kg 。
有機態氮:A 、腐殖質和核蛋白,大約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B、簡單的蛋白質,容易發生礦質化過程; C、氨基酸和酰胺類,是無機態氮的主要來源。
氣態氮
(2)氮的轉化
有機態氮的礦質化過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銨的固定:包括a.2:1型的粘土礦物(依利石、蒙脫石等)對銨離子的吸附;b.
微生物吸收、同化為有機態氮兩種形式。
2、 磷的形態與轉化
(1)磷的形態 (土壤全磷 0.01%——0.2%)
有機態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鹽等,占全磷總量的15%——80%。
無機磷:(占全磷20%——85%)。無機磷按溶解度又可分為:水溶性磷,弱酸性磷和難容性的無機磷化合物。
根據溶解度分為三類
(2)磷的轉化
磷素的有效化過程:土壤中的遲效難溶性的無機磷在碳酸和有機酸的作用下,可轉化為速效磷;遲效的有機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水解逐漸釋放出磷酸(根),被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
磷的固定:在石灰性土壤中,速效磷容易和鈣形成磷酸三鈣,如鈣數量較多,可進一步形成磷酸八鈣以及磷灰石等難溶性鹽;在酸性土壤中,與氫氧化鐵、氫氧化鋁膠體形成磷酸鐵和磷酸鋁。土壤pH在6.5——7.5時,磷的有效化程度較高。
3、 鉀的形態與轉化
(1)鉀的形態(以K2O計為0.5%——2.5%之間)
水溶性鉀
交換性鉀(幾十到幾百mg/kg)
緩效性鉀:在2:1型粘土礦物中固定的鉀和黑云母中的鉀。
難溶性鉀:在原生礦物如鉀長石、白云母中的鉀。占全鉀數量的95%以上。 2、轉化。
(2)鉀的轉化
鉀的有效化過程:難溶性的鉀和緩效性鉀在微生物以及有機酸的作用下,釋放出來。施用硅酸鹽細菌肥料,能直接分解正長石。
鉀的固定:進入到粘土礦物的晶穴中。
4、 微量元素的形態與轉化
(1)微量元素的形態
礦質態:主要是原生礦物和粘土礦物中,很難溶解。
交換性離子態:主要是各種陽離子及其羥基離子,少量為交換性陰離子,數量一般不超過10mg/kg。
溶解性態:在水溶液中,數量低。
絡合態:與有機配位體形成絡合物,比較穩定。
(2)微量元素的轉化
與土壤的pH值有關。在石灰性土壤中,鐵、鋅、錳、銅、硼容易形成難溶性的鹽類,有效性低,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較高。
五、土壤養分含量
中國耕作地大量元素的養分含量為:全氮0.02~0.30%;全磷(P2O5)0.01~0.20%;鉀(K2O)0.50~ 2.5%。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通常分別在百萬分之幾或十萬分之幾左右。
六、土壤養分分級
土壤養分大致可分為六級:一、二、三、四、五和六共六級。同時土壤養分分級主要針對有機質,全氮,速效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進行分級。具體可見土壤養分分級標準。
七、土壤養分調節
1、 施肥:施有有機肥料或無機肥料有助于補充、平衡和增加土壤養分的貯量和有效養分的比重。
2、 輪作:由于不同作物對養分需求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可通過輪作使土壤中的各種養分得到較均衡的利用,避免因連作而引起的一部分養分消耗過多的缺陷。
3、 耕作:可以改變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狀況,提高土壤的通氣性,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動,促進礦物質和有機質的分解作用和礦化作用,從而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鉀和硫等的含量。如冬耕曬垡能加速土壤礦物的風化,有助于增加土壤中有效鉀的含量等。
4、 灌排:灌溉和排水可以抑制或者促進土壤固相養分的釋放速度。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土壤水分
- 下一篇:近紅外土壤養分儀與傳統土壤養分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