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農業部將構建現代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
農業部將構建現代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
本網訊:7月22-23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聯合種植業管理司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舉行“全國旱作馬鈴薯節水高效優質栽培技術現場觀摩會”,集中展示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旱作馬鈴薯高效優質節水栽培技術,推動我國馬鈴薯產業的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目前,馬鈴薯作為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兼用的主要農作物,其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已成為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2006年,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已達8000萬畝,幾乎遍及各省市自治區,特別是在西部貧困和邊遠地區,發展勢頭尤其迅猛。
張鳳桐告訴記者,當前,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馬鈴薯的總體生產水平還不高,地區間差異較大,平均單產僅14噸/公頃。科研水平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缺乏加工專用型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應用不夠、保險貯藏和加工技術不過關。為此,2003年,農業部啟動了“馬鈴薯業發展關鍵技術引進、創新和示范推廣”948重大滾動項目,由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全國主要優勢科研力量,面向整個馬鈴薯產業鏈條,圍繞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些重大關鍵性技術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同時結合區域特征,加速成果轉化應用,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張鳳桐表示,今后,農業部將堅持承啟性原則,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把業已形成的先進技術切實應用到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中,形成研究、示范、推廣、培訓相互支撐、共同前進的合作機制;堅持系統性原則,集成共性技術形成發展動力,中長期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自主創新、增強科技儲備為主,以產品和技術為主線,構建現代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堅持開放性原則,面向國內國外激發發展活力,構建一個薯類作物資源利用、育種和生產、加工技術研究以及產業綜合發展的區域性平臺,逐步建立一個科研、培訓、推廣、產業四位一體的綜合協調體系,實現馬鈴薯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產業進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據張鳳桐透露,為了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同意在我國建立“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目前,農業部正在牽頭開展各項籌備工作。 |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發布超..
- 下一篇: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概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