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重慶九龍坡區——都市農業突出新、精、特
重慶九龍坡區——都市農業突出新、精、特
“呀,魚菜共生只聽說過水上長藤菜,還沒見過水上結絲瓜的!”8月16日上午,九龍坡區西彭鎮玉鳳村的10多畝魚塘水面上,兩排用竹竿搭建的三角架上,結滿了鮮嫩的絲瓜。
新 水上還能長絲瓜
“合作社現發展魚菜共生10多畝。”西彭鎮團渡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慕宗友說,去年他搭建了300個1米寬、5米長的浮床種藤菜,收入了2萬多元。
看到效果好,各個村跟著發展魚菜共生。但慕宗友轉念又想:能否充分利用浮床做出更大效益?
去年,慕宗友在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區農林水利局的技術指導下,開始在魚塘水面上試驗種植水芹菜、豆瓣菜、苦瓜、絲瓜、番茄等蔬菜。
“試驗的結果是,絲瓜初步成功了!”慕宗友介紹,絲瓜喜濕,其根系除了趨肥、趨氧之外,也具有趨水的特性。他在浮床上打了樁,用竹竿搭建起三角架進行引蔓,把絲瓜種在浮床上的營養基質缽里,并在種植過程中進行葉面施肥,保證足夠的養分。“今年我種了20個浮床的絲瓜,有15個浮床成活了,現已產出60多斤。目前,我們正在探索更低成本、易管理的種植方法,爭取向全區推廣。”
精 葡萄園一天游客上千
“今年葡萄賣得好慘了!一到周末,每天要接待上千名游客!”西彭鎮真武宮村桃林社葡萄種植戶程吉明說起此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程吉明家有種植葡萄的傳統,但過去一直是小打小鬧,收效不高。2010年,他承包了219畝地,與市農科院技術合作,種植紅珍珠、茉莉香、紫香玉等十來個新品種。今年,盡管每斤葡萄價格在25—50元不等,比周邊都要貴,但10萬斤葡萄依然供不應求。
“我們對葡萄品質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保證健康、綠色!”程吉明介紹,他們采用純天然種植方式,不用激素、化肥,只施有機肥,從5月套袋到7月采摘,不再施農藥。加上嚴格精細的控產、控葉技術,每畝產量只有800斤左右。
在“采摘季”的帶動下,葡萄經濟已帶動起整片區域的經濟發展。“向葡萄”、“桃林社葡萄”等品牌效應也逐漸顯現。今年,全鎮3000畝葡萄園產出的200萬斤葡萄,已賣出八成多。依托葡萄采摘等,鎮里新開了7家農家樂。
特 養殖要走高端市場
“在主城區養高檔觀賞魚的不多,但市場需求卻在日益增長。”王顯奎養了500尾錦鯉,一條50公分左右的普通錦鯉至少要賣兩三千元,80公分的則要上萬元甚至更高。
記者在白市驛的10畝養魚場看到,遮陽網下的22個精養池里,五光十色的錦鯉煞是好看,大小不一。
“紅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寫鯉、黃金、丹頂……有20多個錦鯉品種、200多尾。”養殖場技術員何學毅介紹,觀賞魚重點是要好看,顏色、體形、斑紋都有很細致的要求,從養殖環境、親魚培育、選苗、人工繁殖到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都有相應養殖標準。“具體說就是得勤觀察,殺蟲殺菌,控制溫度和飲食,保持水體新鮮、平衡,要是魚兒生病了,還得像嬰兒一樣精細喂藥……”
“近年來,主城農業都在由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但如何在并不寬敞的耕地上,做出特色,做大效益,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探索。”九龍坡區農林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九龍坡都市農業念好新、精、特“三字經”,讓農業變得有錢賺。今年上半年,18.5萬農民年均收入同比漲一成。去年,全區14.5萬畝耕地,花卉、果蔬及休閑旅游等涉農年產值突破20億元。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