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農作物氮鉀營養平衡很重要
農作物氮鉀營養平衡很重要
來源: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09-03-27 閱讀次
鉀不僅是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16種營養元素之一,而且,也是肥料三要素之一。供鉀不足可以影響品質,嚴重缺鉀也可導致產量降低。
在當前農業生產中,由于單產和復種指數的持續提高,作物對鉀的需求量相應增加,除了南方土壤普遍有供鉀不足問題外,北方含鉀量略高的土壤,由于干旱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高產和喜鉀的作物出現缺鉀的問題。近年來,在氮磷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尤其在目前市場價格差異的杠桿作用推動下,氮用量會出現偏多的問題,不僅浪費氮肥,增加環境負載,還會造成對作物產量品質的負面效應。所以,這里要強調一下鉀的作用與氮鉀營養平衡的重要性。
鉀對農作物的營養功能表現
鉀在作物體內最主要的功能是擔任著60多種酶的活化劑角色。這些酶是作物新陳代謝過程所不可缺少的,所以鉀廣泛地影響著作物的生長、發育、產量與品質的形成。由于供鉀充足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促進淀粉和糖分的合成,可使薯類、纖維類、糖料類作物的淀粉和糖分的含量提高,使瓜果類作物果實中的糖/酸比更適合人們的口味。
農作物供鉀充足不僅增加碳水化合物合成,也連鎖性地增加了作物對氮的吸收。因此,氮與鉀的營養要平衡,充分供應氮肥的條件下,必須注意鉀的平衡供應,否則禾谷類作物易發生倒伏,農產品品質下降、也不耐貯藏。鉀在作物體內可增加油脂和蛋白質的含量,提高花生、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粗脂肪和棕櫚酸的含量,增加多種作物的蛋白質含量。在豆科作物上,鉀能促進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表現在增加豆科作物的根瘤數等。
鉀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可以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包括抗寒、抗旱、抗鹽、抗酸性。以抗寒性為例,如葡萄幼芽受凍害時,施鉀的比不施鉀的受凍幼芽要少一半。
鉀還能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試驗表明適量平衡供鉀肥可以減少水稻胡麻葉斑病、稻瘟病;麥類赤霉病;玉米黑粉病、大斑小斑病;甘薯瘡痂病、棉花枯萎病和柑桔黃龍病;蘋果腐爛病;茶樹炭疽病等真菌細菌病的危害。其機理是鉀能提高作物體內能源物質代謝,為角質層的發育、細胞壁的加厚和纖維素含量增加有所幫助。
氮鉀平衡可提升產量與品質
在合理施肥的前提下,鉀在改善作物產品品質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于經濟作物更為明顯和重要,所以生產實踐中有人將鉀稱為“品質元素”,就以纖維類作物棉花而言,需要較多的鉀,在合理施用氮磷肥的基礎上,適量施用鉀肥有利于纖維素合成,增加纖維長度和強度等經濟性狀。同樣,在麻類作物上,鉀肥可以提高出麻率、麻皮厚度、長度和強度等。以淀粉類作物馬鈴薯為例,在氮肥的基礎上,充足的鉀肥供應可促進塊莖中淀粉的合成,降低其中糖和氨基酸的含量,使薯片的顏色變淺,從而提高其內在與外觀的品質。
在果樹作物上,適量供應鉀,提高果實中全糖和還原性維生素C的含量,改善糖酸比,增加果實風味。特別在大量施氮肥造成體內氮素過剩,而對果實品質產生不良的影響時,體內充足的鉀可以起到特殊的修補作用,以桃樹為例,當樹枝體內的氮素過剩時,由于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而使花青素的形成受阻,導致著色不良。當體內的鉀增多,氮鉀比例適當時,不僅果實著色好,改善桃肉的糖酸比,還能促進適時成熟。同樣的效果還在葡萄、茄類蔬菜上重現。
在糧食作物爭取超高產的農田施肥上,更要注意氮鉀肥的平衡使用,充足的鉀營養使禾谷類作物的植株莖稈粗壯、強度增大,機械性能改善,既抗倒伏,又能有效地阻礙病菌害蟲入侵。相反,大量偏施氮肥,使氮鉀比例失調,氮多鉀少或明顯缺鉀時,作物組織結構柔軟,體內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多,作物抗性降低,高產的安全性降低。同樣,在缺鉀土壤上生長的棉花葉片結構松弛,角質發育不良,病蟲害感染多。
曹一平 (作者系中化化肥高級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在當前農業生產中,由于單產和復種指數的持續提高,作物對鉀的需求量相應增加,除了南方土壤普遍有供鉀不足問題外,北方含鉀量略高的土壤,由于干旱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高產和喜鉀的作物出現缺鉀的問題。近年來,在氮磷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尤其在目前市場價格差異的杠桿作用推動下,氮用量會出現偏多的問題,不僅浪費氮肥,增加環境負載,還會造成對作物產量品質的負面效應。所以,這里要強調一下鉀的作用與氮鉀營養平衡的重要性。
鉀對農作物的營養功能表現
鉀在作物體內最主要的功能是擔任著60多種酶的活化劑角色。這些酶是作物新陳代謝過程所不可缺少的,所以鉀廣泛地影響著作物的生長、發育、產量與品質的形成。由于供鉀充足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促進淀粉和糖分的合成,可使薯類、纖維類、糖料類作物的淀粉和糖分的含量提高,使瓜果類作物果實中的糖/酸比更適合人們的口味。
農作物供鉀充足不僅增加碳水化合物合成,也連鎖性地增加了作物對氮的吸收。因此,氮與鉀的營養要平衡,充分供應氮肥的條件下,必須注意鉀的平衡供應,否則禾谷類作物易發生倒伏,農產品品質下降、也不耐貯藏。鉀在作物體內可增加油脂和蛋白質的含量,提高花生、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粗脂肪和棕櫚酸的含量,增加多種作物的蛋白質含量。在豆科作物上,鉀能促進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表現在增加豆科作物的根瘤數等。
鉀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可以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包括抗寒、抗旱、抗鹽、抗酸性。以抗寒性為例,如葡萄幼芽受凍害時,施鉀的比不施鉀的受凍幼芽要少一半。
鉀還能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試驗表明適量平衡供鉀肥可以減少水稻胡麻葉斑病、稻瘟病;麥類赤霉病;玉米黑粉病、大斑小斑病;甘薯瘡痂病、棉花枯萎病和柑桔黃龍病;蘋果腐爛病;茶樹炭疽病等真菌細菌病的危害。其機理是鉀能提高作物體內能源物質代謝,為角質層的發育、細胞壁的加厚和纖維素含量增加有所幫助。
氮鉀平衡可提升產量與品質
在合理施肥的前提下,鉀在改善作物產品品質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于經濟作物更為明顯和重要,所以生產實踐中有人將鉀稱為“品質元素”,就以纖維類作物棉花而言,需要較多的鉀,在合理施用氮磷肥的基礎上,適量施用鉀肥有利于纖維素合成,增加纖維長度和強度等經濟性狀。同樣,在麻類作物上,鉀肥可以提高出麻率、麻皮厚度、長度和強度等。以淀粉類作物馬鈴薯為例,在氮肥的基礎上,充足的鉀肥供應可促進塊莖中淀粉的合成,降低其中糖和氨基酸的含量,使薯片的顏色變淺,從而提高其內在與外觀的品質。
在果樹作物上,適量供應鉀,提高果實中全糖和還原性維生素C的含量,改善糖酸比,增加果實風味。特別在大量施氮肥造成體內氮素過剩,而對果實品質產生不良的影響時,體內充足的鉀可以起到特殊的修補作用,以桃樹為例,當樹枝體內的氮素過剩時,由于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而使花青素的形成受阻,導致著色不良。當體內的鉀增多,氮鉀比例適當時,不僅果實著色好,改善桃肉的糖酸比,還能促進適時成熟。同樣的效果還在葡萄、茄類蔬菜上重現。
在糧食作物爭取超高產的農田施肥上,更要注意氮鉀肥的平衡使用,充足的鉀營養使禾谷類作物的植株莖稈粗壯、強度增大,機械性能改善,既抗倒伏,又能有效地阻礙病菌害蟲入侵。相反,大量偏施氮肥,使氮鉀比例失調,氮多鉀少或明顯缺鉀時,作物組織結構柔軟,體內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多,作物抗性降低,高產的安全性降低。同樣,在缺鉀土壤上生長的棉花葉片結構松弛,角質發育不良,病蟲害感染多。
曹一平 (作者系中化化肥高級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病蟲害長期預測需加強
- 下一篇:作物氮素診斷技術的研究綜述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技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