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病蟲害長期預測需加強

      來源: 農民日報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09-03-27  閱讀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病蟲害防治也是一樣。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北方發生小麥赤霉病。由于該病以往只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北方小麥種植區沒有開展對該病的預測工作,也沒有進行防治,1989年僅河南省就損失了8.85億千克小麥。第二年國家撥款組織和實施了對赤霉病的防治,然而該病實際并沒有流行。前后兩年,病害所造成的和沒病打藥的花費都是損失,原因都在于沒有做好預測工作。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按預測期限的長短,可分為短、中、長期預測,大體上分別以旬、月(季)和年為界,若干年的預測則可以稱為超長期預測。在以往的植保工作中,短、中期預測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這種預測主要服務于化學藥劑防治,還是一種治標的應急措施。當前,病蟲害綜合防治要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能單純依靠化學防治。
        眾所周知,病原物和寄主的群體互作和協同進化,是病害流行成災的主要機理。合理利用植物抗病性往往是病害治理的首要措施;看似平常的農業防治,如果放眼十年甚至數十年,其作用(包括好的和壞的)就顯而易見了;生物防治,如釋放天敵,可能是短期效應,一旦生物防治能夠起到維持一種生態平衡的作用,效果就是長期的了。以上3種防治手段在持續植保中的地位理所當然地上升了,而要采取這些措施就迫切需要長期乃至超長期預測。顯然,只有在小麥種植前預測到來年當地可能發生小麥銹病,并且菌種中將出現新的優勢小種時,才有可能更換抗病品種。
        超長期預測的依據,除各種病蟲的生物學特性以外,主要是周期性氣候變化、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變革等。當我們尚未認清一些自然規律或忽視部分自然規律,主觀地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大規模地改造時,往往導致大的病蟲災害。反之,當我們預測到諸如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或品種、改變耕作制度、大面積噴灑一種農藥或增加某項增產措施可能助長某些病蟲害種群數量的極度增長時,就可能規避錯誤的決定,或同時采取其他的補救措施以抵消其不良作用,這或許是持續控制病蟲害流行的根本出路,是治本之策。
        作者:肖悅巖(作者系中化化肥高級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