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談我國農業標準化的出路
談我國農業標準化的出路
清遠經濟為什么欠發達?一直以來流行的說法是“欠”在工業的不發達。依筆者之見,不僅欠在工業上,而且欠在農業上。清遠是廣東省農業大市和糧食主產區,卻不是農業強市。按照市委書記葛長偉最近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的定位,叫做“農業相對落后市”.清遠農業為什么落后?既有政策的問題,也有體制的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是生產方式的問題。當國內主要的農產區競相奔向以標準化為標志的現代農業道路之際,清遠農業的生產方式從總體上而言仍然處在依靠傳統經驗的小農經濟階段,落后乃是必然之事。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清遠也別無選擇。
所謂農業標準化,是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建立健全規范化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對生產全過程實施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確保農產品(000061,股吧)高質安全。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農業標準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是新世紀新階段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的戰略要求。
清遠早在2003年就啟動了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當時的五年規劃提出,要“在2003年至2007年期間建成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在內的農業標準化體系。”時至今年,最近出臺的《清遠市加快推進農業“三品”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我市農業地方性標準的研究和制訂工作,建立健全我市主要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體系。”十年過去了,筆者雖然并不真正了解目前清遠農業標準化的建設水平,但依據這兩份文件的表述可以推測:這項工作進展并不理想,原本計劃五年達到的目標,第二個五年后還在“加快推進”、“建立健全”.引用省內一位農業專家的評價,“清遠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雖然很有成效,但整體覆蓋面還比較狹窄,導致農產品質量普遍不高,處于全省中下水平,這與農業大市的地位不符。”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力推“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致富”的農業產業化戰略。這一戰略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明顯的弊端,如企業與農民爭利的現象一直未能很好的解決,由此衍生出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為社會大眾所詬病。這些弊端反過來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嚴重障礙。如果我們把原有的戰略加以完善,使得農業產業化和農業標準化同步推進,或者干脆以農業標準化為先導來規范和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讓農民在標準化的引導下通過經濟合作組織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進程,那么清遠的農業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個局面。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青島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初見成效
- 下一篇:科技部部長萬鋼:現代農業發展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