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河南:引入社會資金 挖掘農業潛力
河南:引入社會資金 挖掘農業潛力
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駕馬車”已踏上征程。
9月11日在大連舉行的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眾多嘉賓一致認為,下一個十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仍是中國,而中國潛力巨大的領域則是農業。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未來,它呼喚有氣魄有膽識的人們,投入到這一前景光明的事業中。
當農產品的生產者轉變為純粹的消費者
夏邑縣胡橋鄉橋北村,豫東平原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落。村黨支部書記王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10年來村里800多常住人口減少到不足500人,300多人去了城里;剩下的近500人,直接消費的糧食少了,但消費的肉、蛋、奶和各種方便食品大大增加。
王喜的發現與專家的調查不謀而合: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除了人口不斷增加、口糧消費不斷增長外,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已從農產品生產者轉變為純粹的消費者,而農產品消費從“自給型”轉變為“商品型”,大幅增加了農產品消費的商品量。
9月9日,商界傳奇人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云現身河南時提出:“誰擁有消費力,誰就擁有主動權,河南最大的優勢是人口。”
在中國釋放內需潛力的背景下,河南的農業優勢和人口優勢,成為備受期待的“中國縮影”。
巨大的需求蘊藏著廣闊的市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30多年來,隨著依托土地收入的份額下降,單純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對土地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再固守于“一畝三分地”,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使得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地蓬勃涌現。
種地一旦有了規模、形成了產業,其美好的投資前景不言而喻。
這一切,都會吸引有氣魄、有膽識的人們投身于農業領域。
2010年,河南農業大學畢業生王靈光,在周口老家和漯河郾城承包1100畝土地,建起兩個初級農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發展到擁有社員近3000戶、經營管理土地突破1.6萬畝,融農作物種植和銷售、高新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生產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專業合作社,先后有27名大學畢業生和3名返鄉務工青年加入進來。
隨著規模農業效益的顯現,像王靈光這樣的種田能手、農業技術人員、農村合作組織管理者紛紛“回流”田間地頭。
在農業投資大潮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都市白領“加盟”到這一領域,在鄉下承包土地,做起了“農夫”。
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表示,農業產業化很重要的特征是企業化經營,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培育新型農業投資經營主體,發展集約型的現代化農業。
當工商業“大佬”發現農業投資潛力
河南1.2億畝耕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6,單是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耕地面積就達7500萬畝,比丹麥、荷蘭、瑞士等許多國家的國土面積還要大。
然而,小農經濟很難大規模地應用技術,我省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依然偏低,規模化、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仍不高。
以2012年為例,河南省戶均常用耕地面積僅0.35公頃,而美國農場的平均規模則為177公頃。從創造的價值看,河南平均每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業產值,只相當于美國的1/60。
農業產業的增長潛力并非在于集約化的農業可以釋放更多土地;更重要的是,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式和技術水平,與全球發達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潛力和提高空間。
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證明,哪個領域能夠積極地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哪個領域就充滿活力。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錢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而靠農民自身積累也不可能。
只能靠引入社會資金,培育新型農業投資經營主體,發展集約型現代化農業。
河南省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指導原則是“雙贏目標、統籌協調”,即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推進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工業化、城鎮化與糧食安全雙贏的全新發展道路。
《關于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省以農地流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的不斷出現,農業生產有了專業分工,為包括資金、科技、勞動力等方面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服務提供了巨大機會,這些都會吸引社會資本的大量涌入。
2012年11月在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業投資大會上,來自新希望集團、傳化集團、萬向集團等農業投資領域的知名企業,就投資農業與我省多個省轄市達成協議;而在今年9月6日召開的中國農洽會上,近百家跨國零售企業、省內外大中型連鎖超市、批發企業等農產品采購商,與河南達成農產品貿易合作項目368個,金額116億元。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大膽預測:包括河南在內的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三個強省,產業規模已經占到全行業的三分之一左右,未來5到10年,在資源、市場、資本引導下,產業向這一區域集中的態勢仍然會繼續下去。
當社會資本“戀”上現代農業
資本的嗅覺最為靈敏。由于看好未來的發展前景,一些大企業紛紛涉足農業,農業成為社會資金熱捧的對象。
曾幾何時,聯想總裁柳傳志“賣水果”了,網易CEO丁磊開始“養豬”了,匯源老總朱新禮從“果農”變身“菜農”了。這些行業大佬都不惜放下“身段”投資農業,可見農業投資前景非常可觀。
金秋時節,走進長垣縣現代農業高效園區,蘋果紅、大棗甜,一串串葡萄掛滿架,瓜果蔬菜生機勃勃,展示著現代高效農業的喜人景象。
2010年以來,長垣縣宏力、衛華、長城集團等一批骨干工商企業積極投身現代農業領域,僅2012年全縣投入現代農業的資本就達17.9億元。
這里的農業高效園區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也與中科院、省農科院及農業高校建立了密切聯系,成了資金、人才、信息、技術集聚的高地。
在農業持續領跑全國的過程中,河南涉農產業已成為省外資本追逐的熱點。
2012年,聯想集團進軍農業的第一個項目選擇了河南,投資西峽獼猴桃產業,計劃將獼猴桃的種植面積擴展到5萬畝以上。
無獨有偶,富士康集團也計劃在鄢陵、滎陽等地開建有機果蔬生產基地。
九鼎德盛董事長張保盈認為,當資本這一工業社會的產物“戀上”已逾數千年的農業生產,其給河南所帶來的影響將是跨時代的。
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非常贊同張保盈的觀點。回顧自己走過的路,談起河南未來農業產業化,宋豐強說,投資現代農業、搞農業現代化,天地廣闊、空間巨大;鼓勵社會資金投資河南現代農業,前景光明。
河南農業的未來究竟該是什么樣?
有人給出了如此的描繪:希望的田野上,農業機械化、工廠農業、高度集約、節能高效。
有人給出了這樣的憧憬:藍天白云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生態完善、環境優美。
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業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活力和紅利,在為自己插上資本翅膀的同時,必將助推河南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