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看浙江“稻田+”如何效益佳?
看浙江“稻田+”如何效益佳?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浙江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接近27萬畝。盡管并非糧食主產區,但記者發現,為了穩定水稻生產,提升稻田收益,早在2010年,浙江便提出實施“養魚穩糧增收工程”,將稻田養魚作為發展現代漁業的重要內容。
那么,大力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對水稻品種的選擇,有什么要求?而整個田間管理,特別是病蟲害防治又有哪些訣竅?如何確保實現農漁雙贏、錢糧雙收?不久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浙江召開全國稻田綜合種養現場會,記者走進浙江余杭、德清、海寧、海鹽四地,進行了實地探訪。
實踐出真知:“漁稻”品種有講究
走進位于杭州市余杭區仁和鎮的永勝水產專業合作社,這是一家老牌合作社,過去一直專注于苗種繁育和養殖示范,2011年才開始在蝦塘里種稻。隨著技術不斷成熟,今年整個池塘種稻的面積已經達到了320畝。說起這個模式,理事長杭勇特別推介了池塘種稻的專用品種——“漁稻”。
“這個新品種的特點,簡單說,就是株型高大、莖稈粗壯,發達的根系造就了良好的抗倒伏性,又能高效吸收底泥和水體中的營養元素,尤其適合在0.5米到1.2米深的池塘里種植。”杭勇說,這兩年,合作社試種后發現,“漁稻”表現突出,米質也十分不錯,關鍵生長期間不打藥、不施肥,綠色有機成為了絕對的賣點。
在臨近的德清縣下渚湖街道,也有一家采取稻蝦共生模式的生產企業,名叫吳越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盡管公司并未進行水稻新品種的選育,但經過五年來的試種,幾名“佼佼者”脫穎而出。負責人告訴記者,“總體上,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耐濕抗性好的中遲晚熟粳稻品種為宜,像‘嘉58’;還有抗倒性、分蘗力強的遲熟雜交晚稻品種也可以。”
記者發現,無論是稻蝦輪作、共生,還是水稻與泥鰍、甲魚等品種的混養,種植戶們都十分注重晚稻品種的抗倒性、抗病性,再結合具體養殖的水產品,進而確定何時播種、何時收獲。
告別藥和肥:病蟲害防控綠色化
既然是稻漁共生,那么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勢必得萬分小心,一旦稍有不慎,稻米、小龍蝦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記者發現,對于如何防控病蟲害,種植戶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走“綠色生態”的道路,甚至堅決打出了“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旗號。
“要想‘體質’好,第一步的池塘清整很重要。”杭勇介紹說,在繁育蝦苗前1個月,需要先對池塘進行修整、改造及干塘曝曬,清除過多的淤泥,然后再潑灑生石灰,目的就是有效殺滅淤泥中的病原體,還能提高水體的PH值,起到改良田塘底質的作用。
地處海鹽縣西北部的三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老板陳小東是名大學生“農創客”,2013年一腳跨入農門之前,曾是年薪30萬的企業高管。不過幾年下來,在農業領域,小伙子也同樣干得風生水起。他看中的就是“稻鰍混養”的新模式。
為了徹底告別農藥和化肥,陳小東除了采用色誘、光誘等辦法,還想到“以蟲治蟲”。在八九兩個月里,通過放養赤眼蜂來專門防治螟蟲類蟲害。為了做好肥田這個“課題”,他首先將雞糞、羊糞、兔糞等加工合成有機肥使用;其次,泥鰍的排泄物和剩余餌料也能被水稻田吸收。水稻經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又供養著泥鰍的生長,從而實現了稻魚互促。
記者看到,陳小東的“創意”還遠不止這些。在基地上空,他設置起了防鳥“天網”,為稻鰍混養創造了絕佳的環境;為防止泥鰍在夏季高溫期間被灼傷,還特地在環溝里種上南湖菱,不僅給泥鰍提供了納涼避暑的空間,還凈化了水質。一整套種植模式下來,陳小東手上已經有了5項專利,滿滿的“科技范兒”。
據了解,在浙江,像陳小東這樣把生態循環理念貫穿于稻漁共生系統的做法,已經得到大面積普及和推廣,“減肥減藥”的效應十分顯著。在海寧的浙江譽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今年首試在稻田里養殖小龍蝦,由于甲殼類水生動物對化學農藥尤為敏感,因此整個水稻生長周期絕不施藥,取而代之的是性誘劑、殺蟲燈等物理防控措施,龍蝦和稻米的品質都得到了保證和提升。
實現“小目標”:千斤糧+萬元錢
“對于經營主體來說,就算稻漁共生的模式再好,生態效益再突出,如果不能帶來高附加值的經濟效益,最終也如同無本之木、無水之源。”陳小東說。在探索稻漁共養模式之初,浙江就將目標定位為“千斤糧,萬元錢”。如今,這一夢想早已照進現實。
位于德清縣鐘管鎮的清溪鱉業,在當地名氣很大。原因在于,該公司可謂“稻鱉共生”的開山鼻祖,規模最大的時期,稻鱉的種養面積超過2500畝。老板王根連告訴記者,整個共生周期的5個月,晚稻收割后繼續種植大小麥和油菜,次年5月底春花作物收獲后,則再實施下一輪共生模式。
那么收入狀況如何呢?王根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晚稻平均畝產613公斤,稻鱉單產可達202公斤,畝均利潤達到10011元。“這還不止,這幾年公司投入大量資金,打造了千畝生態觀光園,探索農旅結合的道路;我們還在縣城開餐館,推出自主研發的‘清溪大餐’,開發出花鱉凍、大米湯、大米饅頭等深加工產品,受到市場追捧。如此一來,全產業鏈的產值就更加可觀了。”王連根信心滿滿地說。
2016年年初,清溪鱉業還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E板正式掛牌。接下來,如何走上現代農業企業運行制度軌道,是王連根面臨的重大“選題”。王根連說,他的夢想是打造清溪鱉、清溪米全產業鏈,把稻鱉共生的生態養殖模式和綠色循環的鱉業養殖理念復制到全國各地。
對未來同樣抱有無限信心的,還有三羊農業的陳小東。他的賬目更清晰:泥鰍立體生態種養模式下,泥鰍畝產544公斤,平均價格50元一公斤,產值27200元;水稻畝產500公斤,加工后售價16元一公斤,產值5200元;刨去畝成本12920元,每畝實際效益為19480元。未來怎么發展,陳小東概括為五大方向,“生態養殖為基礎,糧食安全為重點,深精加工為發展,科技創新為生存,品牌建設為效益”。
浙江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評價道,在當前人工成本、生產資料和土地租金不斷上漲的新形勢下,發展各種“稻田+”高效模式,是穩定發展水稻生產、提高稻農收入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資源條件較好、主體素質較高、資金實力較強的地區,該模式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也符合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